农民养老必须依靠自身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土地资源就是国家赋予农民牢靠的可利用资源。如何利用这个优势资是每个三农问题专家学者的必修课。
土地养老,正是基于这个天然的牢靠的资源优势,把农民养老体系从根本上建立起来。
土地养老假如实施后,将是一举多得的圣举。它直接解决农民养老,间接地完成了国家对于粮食安全的要求。又间接地倒逼改良村委选任机制。它又间接地刺激全国经济进行二轮增长,从而使得工业发展再一次提升。
从这个逻辑上看,农民养老的实现,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经济格局的优化,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实现农民养老的途径或者说方式,更是这场经济改良中的根本要素。
换句话说,假如农民养老金的来源,是国家直接发放的方式进行,那这个良性结果也不会出现。充其量就是,直接解决了农民养老,而且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这个不确定性的理由是,很多人呼吁的只仅仅是今天4050后的老农民养老,而不在乎不关心60708090甚至是00后的农民养老问题。
这是一个断裂层,从国家治理层面说,对于同一个社会身份群体的人,不太可能只解决一部分人问题,而搁置另一部分人的问题。否则,厚此薄彼,大问题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社会发展它是一个曲线式的连续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断层接替另一个断层式的。
例如,当50后的老农民养老问题解决了,那么60年或61年出生的人,他们的养老就齐刷刷没有问题了吗?就说90后的农民,他们只要还没有纳入城市系统,就算也在正常缴纳社保,将来他们的养老问题仍然存在,而且呈现出更加严峻的态势。
因为4050后的人,他们的儿女多,养老好歹还有一个缓冲地带,而80、90、00后的人,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让他们将来的养老负担会更重。
所以,农民养老问题,它一定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效机制才能解决。况且,以目前实际情况看,如果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直接发放养老金的期待上,也不现实,几乎就是奢望和空想。
所以,农民养老,基于这些因素考虑,我们并不奢求于只解决一个段落的人。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农民养老”,而不是“4050后养老”。
那为什么呼声最大的农民养老,重心都放在4050后呢?这是情感和心理状态上的迫切需求。因为30后的人几乎都不在了,4050后的农民对于国家发展,曾经吃的苦最多,受的罪最多,贡献最大,而今天的收获最小,养老现状是可以直视的阿Q精神现实版。
因此,为农民养老呼吁,重心都在4050后群体上,这正是反映了社会公平公正待遇诉求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如果连贡献巨大的4050后老农民养老问题都解决不了,那就更别提贡献小,赶上好时代的708090后了。
所以,4050后老农民养老,与整体上的农民养老,这两者之间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
最后,我们真心希望的是,从体系上建设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同时,优先、尽快解决当前已经在老人行列的4050后老农民的养老。
土地养老法,正是从这个角度切入,利用农民自身资源优势,来实现体系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