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耕地面积红线,是我国对粮食安全的一道大屏障。这是在总量上的设定,在局部调整上,存在着这里占用一亩,那里就得弥补一亩。占多少补多少,这也叫占补平衡。当然,这还是一种宏观调控措施。
老胡今天要说的是,在微观上,具体到农民利益的时候,仍然要有一套可行的办法才行。
现如今,耕地对于农民来说,已然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在当下,也就是在年轻人不愿意种地,不会种地,405060后老农民尚且在世的情况下,尚且能维持几年种地的光景。一旦过了这个阶段,今天的老农民再也干不动了的时候,或者已经陆续不在人世的时候,耕地就会面临后继无人的结果。
现在50后已经迈入70岁行列,最后一个接力棒就是60后了,因为到70后的人都几乎不种地了。
在老胡看来,说好的保护耕地,不如去好好的保护农民种地的利益。只有把种地的利益保护好了,才能让60后后继有人,7080继续接力。
可如何保护农民耕地利益,就成了一个世纪大课题了。
老胡以为,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鼓励农民的种地积极性。
第一阶段,就是眼下,也就是在土地进行大规模产权股权化以前的阶段,也就是60后以前的这段时间。
重点要不是粮食价格要提高多少?而是养老机制与种地有机结合。
例如,凡是按时按量耕种自家承包地的,粮价仍然可以根据国家总体调控去执行,但养老金也得按时按量得到保证。
这就从最大程度上既保护了农民种地的成本,又实现了保护耕地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同时呢,把养老与种地结合起来,可以实现有钱出钱,有力的出力多种途径养老目标。
其实这个意思老胡前面也讲过了一期内容。主要意思就是养老作为一个社会课题,目标是实现每个人老有所养,但是大家又都有不同的条件限制,在面对同一个规则的时候,这本身就不太人性化,也有失公允。
例如城镇职工特点是收入稳定,工资标准都有国家特定的保障性。所以缴纳社保就有了保障性稳定性,还有单位的大头兜底,将来养老金也足够。这都是让社保规则最大优势体现在这个群体。
而农民就没有这些缴纳优势,也就失去了结果优势。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多种途径来实现。把农民的劣势转化成优势,也可以实现足额养老的目标。
而这个出力,就是指可以通过种地,粮价自觉维护国家统购价执行。让国家在粮食这方面有了足够的底气,这也就是农民的价值和贡献。用这个价值与贡献,换取自己的养老保障。
如果非要说钱数的话,老胡也以为,可以接受城乡差异性。不求与城市保持同等额度,但求能实现养老就可以。多少呢?有人说800,有人说1000。老胡认为这都不在一个理性范围。最大的一个参考标准,就是以当地城市养老金为标准,过滤掉城乡物价差异,消费面儿差异,得到的金额数。
也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动态数字。当城市退休金提升的时候,这个参考标准就提升了,那么农民的养老金也就是相应地提升了。虽然城乡拿的金额不同,但都是可以实现养老。
如果能这样操作,不仅是保护了今天的老农民,还能继续鼓励年轻农民继任农田承包权。
好在,种地在今天已经很大程度上机器代替人力了,老农虽然老了,但在机械化下,还能顶个劳动力可以胜任工作。
这是前一阶段,后一阶段呢,主要是指农业农田在大规模产权股权的机制下,作为劳动力的农民,已经最大程度不用下地干活了。但土地产权和股权仍然在手上,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力不出了,但是责任还在,心还得操。每个农民从关心自己的土地产权和股权利益考虑,客观上仍然可以最大化保证土地耕种,保护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