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飞满城春》是1975年的电影, 现在也43年了 , 里面的梗现在看也是超级妙的BGM一绝好听。
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就是讽刺那些不孝顺儿子。
有对老夫妻相当抠门,吃饭就当真只是吃饭。
在民国年代把一捆咸菜吊在房子的横梁,吃饭的时候就看一看。
老头子看一眼吃一口饭,老太太实在饿得不行,看了好几眼才吃得下一口饭。老头子看着老伴就骂:一点都不知道省吃俭用,看一眼就行了,你看了那么多眼再吃饭,也不怕咸死。
夫妻俩省吃俭用一辈子,老头临终的时候问三个儿子自己的身后事打算怎么办?老大觉得父亲苦了一辈子,如果真有个三长两短,一定要给他来一个风光大葬,不但要停棺七七四十九日还要请僧办法事,老大还要继续讲下去,却被老头当场打断,还说就老大这样的做法多大的家底都得被他给败掉。
老二说这样确实是过于铺张浪费,所以他建议折半,停二十一天,法事只需要请一门,棺材也不用太好,反正埋在土里都一样,应付一下就行,却又被老头打断:你哪里知道柴米贵。
老三说如果您出了什么三长两短的,我们非但不在你身上花一毛钱,还要利用你赚点钱,不能白了躯体,等你过世以后,我们就用盐把身体给腌上,然后化整为零拿去买。
如此大逆不道之言老头听了却不怒反笑,他把儿女都叫了过来说这腌好的肉,一定要拿到南城去买,千万别到东城,去东城不给现钱。
说完就没气,老夫妻女儿出嫁了,家里有三个儿子,这样一来老太太可就惨了,去老大家生活,儿子儿媳妇天天给她吃窝窝头,还说家里条件不好,老太太转身就看到孙子孙女们在吃饺子。
儿媳妇却说:他们正在发育期间要吃点有营养的。为了转移注意力,又拿出一盘铁蚕豆递了出去,老太太在大儿子那住了10天,足足吃了20顿窝窝头,蚕豆更是吃了不知道多少。
老太太没办法,吃窝窝头吃怕了,就去了老二家,结果老二夫妻来一句:我们也知道你喜欢吃窝窝头,也特别给您预备了。老太太转身就去了老三家,老三把两个哥哥骂了一顿说:怎么能让老母亲天天吃这些玩意儿,也不知道换换花样?
老三就不同了,说一定会让老母亲吃好喝好,老太太满心欢喜等开饭,结果菜上来之后她才发现所谓的鱼就是一个鱼盘子,在盘子上面画了一条鱼,只能看不能吃。
老太太走投无路,只能去已经出嫁的女儿家,女儿嫁了一个铁匠,当两人知道三兄弟的事,当即决定要想个法子,让他们下半生好好供奉老母亲。
他们把锡烧融,然后放置到特制容器,做成银子的模样,再把这些东西全部装进老太太背心口袋里,女儿掏出一块真银子递给母亲,让她把这个藏在口袋里的三兄弟在一起的时候,假装掉地下一锭银子,三兄弟肯定会以为所有的银子都是真的。
女儿把母亲有一大堆银子的事透露出去,三兄弟果然一起赶来说要把老太太给接回去,不同于以往如同赶瘟神的模样,如今三兄弟老实多了。
一个个抢着让老母亲住到自己家,老太太在女儿的示意下偷偷把银子丢到地上三兄弟顿时眼睛都红了,有个儿子就把银子捡起来让母亲给收好。老太太把唯一的真银子递给女儿称他们夫妻这两天为她花了不少钱,这是心意。
按照规定刚回家的这段时间老太太是要住到大儿子,趁着老太太在吃饺子,老二老三俩人也端来炒菜跟火锅,虽说三个儿子都是假孝顺,但老太太也开心,感慨女儿这招还真不赖,但老太太又烦恼,因为他的钱都是假的,所以不好意思问儿子要钱,所以只能守着仅剩的一些铜板。
夏天来了,大儿媳妇非要给婆婆换一件新背心,老太太坚持不换,儿媳妇不解,她笑笑说:在动物园喂大象一定要穿同样的衣服,一旦哪天喂象的换了衣服大象就不认识了,大象只认衣服不认人。我要是穿着背心呢,儿子们才有孝心。
老母亲不愿意换背心,大儿子拿她没办法,就买了一台电风扇,但刚陪老太太房间装上,老二跟老三都提着电风扇,三个电风扇都得装上,谁知道半夜老大老二就忍不住想过来老太太房间摸银子,老三听到就起来开灯向母亲指责哥哥们的罪行。
见到没有回应,三个儿子仔细一看才发现,三台电风扇对着老母亲吹,她冷死了。
三个人看到母亲已经救不回来纷纷壮胆,要来抢夺财物。乱哄哄抢了一阵却没有闹出结果,最终还是三兄弟坐在桌边用当票表明每家支出,从而进行利益分配,分好之后兄弟三人立马去抢银子,母亲背心的银子掉了一地让三兄弟心疼的很。
可捡起来一摸才发现触感不对,一咬更是咬出一个大牙印,三人哭丧着脸,此时才知道他们是被精明的老母亲给坑了。
这部片引起人们考虑自己的老年生活会如何度过?居家养老,由孩子或者保姆照顾;公立养老院养老住得起,但条件可能不太好;私立养老院环境不错,但贵得有点吓人。
每一种养老方式都是真实存在的,当有一天我们真的老到不能动,没办法自己做饭洗衣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养老这个问题。
作家曲兰写的《老年悲歌》,大概是这个意思:
无论你年轻时容貌有多么的俊秀,身材有多么的好看,身体有多么的健康,等你老了,而且是正常的老,你必然要经历一段你痛苦无望的时间段,在这个痛苦无望的时间段,每个人都要接受别人的照顾,才能活下去。
“出力不讨好”是每个老年人心中难言的隐痛。
在中国,大多数父母是养大儿女养孙子孙女,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但老一辈的辛苦付出,往往很难得到子女的感谢,反而落尽埋怨。
本想着是帮子女减轻负担,还能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没想到辛苦了一辈子,也委屈了一辈子。
之前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位老年朋友发的一条内容:
“是主人吧,说了不算;是客人吧,啥活都干;是保姆吧,一分钱不赚,外搭钱还不算;是志愿者吧,还没人点赞。”
短短几十个字,说尽了照顾孙子的老人们的苦。
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一旦为人父母,就会一门心思的希望子女好,只要他们好了,自己也就会跟着快乐。
而子女爱父母却是一种领悟,领悟到了,父母的付出就会有所回报,而领悟不到,父母付出再多,也只是一场互相埋怨罢了。
很多老人对子女的一切付出,都只是为了“养儿防老”。
当然,如果子女可以依靠,这样的养老方式虽然约束众多,却很温暖。
但现实是很残酷的,很多在社会打拼的年轻人,尚且过不好自己的小日子,又哪里能承担着起父母的养老大业。
所以,说到底,养老只能靠自己。《快乐老年报》曾经做过一期养老的专访,其中一位老人的转变,让很多人都称赞不已。
“退休前10年,我对自己的投资几乎为零,所有的钱和时间都给了儿女。
我退休后就轮流在两个子女家帮忙带孙子。我在儿女家住了9年,买菜做饭搞卫生一人承包。
每年,我还要给孙子外孙零花钱、买玩具、打红包。可我呢,几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有一天,我跟儿女说:“我想回自己家住了!”
搬回家后,我花了好几个晚上才想通:既然出力不讨好,不如自己照顾自己。
我做了三件事,一是装修房子,让自己活得更舒服;二是学习,充实自己;三是旅行,见识了我一生都没享受过得美景。
经历完这一切之后,我退出了儿女的生活,万事依靠自己,很轻松,很自由。”
孩子足够孝顺是福分,但孩子如果不够孝顺,我们也强求不来。
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要给自己种下养老靠子女的念头。
前几年,有一本《养老,你指望谁?》的书火遍全网,书中列举了所有当时存在的养老方式,优点缺点一应俱全,但书的结尾还是得出了一个扎心的结论:“养老的根本还是要靠自己”。
说到底,我们付出再多都是心甘情愿,子女走自己的路,我们走我们的路,这不过是人之常情。
所以,当生命走向最终场,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靠自己硬朗的身体,靠自己内心的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