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为什么老人都不愿去养老院?爷爷被逼说出3个原因,听后令人心酸
2021-01-31 02:14  浏览:599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我娘都75了,我一个人怎能照顾的了?还得到外地打工,平时你嫂和娘脾气不和,吃不到一个锅里!”


家住农村的表哥不断地发着牢骚:

“上半年,我把她送到镇上一个养老院里,呆了不到一个月她自己跑回来,说啥也不去了!”

“老弟,你说我可咋办里?我也不能天天守着她,我还得挣钱养家糊口啊!”

表哥说的是实情,姑姑都七十多岁了,本来就有点耳背,现在似乎有点糊涂,说不定哪天有事,谁也说不了啊!

去年,邻居大娘68岁,独自生活在老房子里,一向身体挺好,某天早上,提一壶水准备把它坐在炉子上,结果心脏猝停,人堆偎在煤炉上,再也没有起来!

等到儿子发现时,已是中午12点了。

出殡那一天,亲戚邻居都埋怨他的子女们,不能让她一个人在家,家里没人就要送养老院!


可问题来了!

她宁愿一个人窝在那个趴趴棚里,自己一个人做饭吃,也不愿意去养老院!

说起这养老院,也是镇上的福利院,院内整洁卫生,每月收1800元食宿费,一大帮子管理人员,有吃有喝,这哪里就不好了呢?

带着疑问,到敬老院转了一天,偷偷和里面的老人聊了几句,老人的话,句句催人泪下,实在让人心酸。

附近一个凉亭,下边有块石板,旁边有几条双人石凳,坐着几位老人,其中一位龙大爷说话快言快语。

龙大爷手里握着拐杖,穿着老式黑色棉袄,外表像一位很讲究的老人,谈起来他进养老院的前前后后,不由得老泪纵横。


第一,废物式养老让人失落

龙大爷一儿一女,前几年老伴得病提前走了,这几年他也大病没有,小病不断,哮喘、咳嗽、前列腺炎等。

提起儿子把他送养老院,他就来气儿!

儿子把我送到养老院的理由很奇葩!他竟然怕我有朝一日,死在家里,没人知道?你说气人不?

这不是把我当成废物了吗?认为我没用了,就把我往养老院一扔,就不管了!

来到这里我啥也不用干,想干也没啥干啊!

只管吃好一天三顿饭,我这不就成了废物了吗?

过一天少三晌,数着日子过,那不就是等死吗?

在这一天,我就心灰意冷一天,每天打不起精神,精神不好,干啥都没劲,身体也不好不到哪里去!?

老人不想去养老院,认为自己被冷落,好像被当作废物堆在了垃圾场。


第二,环境压抑让人消沉

龙大爷说,凡是被送到这里来的,大多身体都有毛病,无依无靠的,好多坐着轮椅,也有的每天挂着吊瓶,病痛折磨的呻吟声,也会消磨老人的意志。

还有的到养老院,没几天就驾鹤西去,我每天看着这些就揪心,说不定哪天我就这样去了。

想一想,活着的意义就被负面因素左右!

如在家里,和自己亲一窝儿在一起,就不会有这些生命脆弱、无奈的镜头出现。

同时,还会受到家庭成员乐观向上的情绪影响,品尝到生活的乐趣!

生活也会感到有价值,才会增长战胜病魔的自信和抵抗力!


第三,没有着陆的“养儿防老”

王阿姨今年81岁,坐在轮椅上,头向一边耷拉着,护理将她推到太阳下,让她沐浴久违的冬日阳光。

提起子女们,王阿姨就直摇头,不愿多说。

再问,她就不由得用手抹泪,究其原因,她一直念叨,为啥现在养儿不防老?

她三男两女,大儿子都快六十了,为了贪图省事,把老人送到这里来,每月给养老院交点钱,就算他们尽了养老义务了。

想当年,我们老两口一把屎一把尿把他们拉扯大,又给他们上学、娶妻生子,一生竭尽所有付出,结局是这么多孩子竟然容不下我们两口。

越说越生气,如果作为父母把孩子小小的,送到孤儿院,也算尽了大人的抚养义务,肯定行不通吧?

前年,小儿媳妇要钱买车,给我们闹,生生把孩儿他爹给气走了。

王阿姨抹了一把泪说,孩子小的时候,都说我有福气,我还一直把这当成荣耀!

那时,我们还盘算着,老了时,我们的幸福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

现实是,这么多孩子对老人推来搡去,人老了就不中用了呗!

说到这些里,王阿姨就一直默默地流泪!


农村养老问题,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在过去,每家所有家庭成员都在一起生活,尊老敬老是不成文的传统。

老人就是一家之主,如红楼梦中的贾母,大观园中的大小事,她都要过问,还要向她请示。

自始至终,贾母都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威望,受到家庭的尊重,自然不存在养老问题。

早的不说,几十年前,农村人都依附于土地,有事没事,都在家,老人就是中心,父母姊妹挣的钱都要交给老人掌管。

无论春夏秋冬,大家都生活、干活聚在一起,谁要说让老人去敬老院,那是对后辈们品德的怀疑和侮辱。

那年月,在村民眼里,只有无儿无女的绝户头儿,又称之为“无保户”,他理所当然应该去养老院。

近几十年来,人们可以自由流动,单靠土地生存不再是农民的就业选择。

外出打工、经商成了一种潮流、一种能力、一种时尚!

土地包户、经济发展、挣大钱成了时代主旋律!

孩子一结婚就要分户,成了规矩!

过去分户很不常见,有时庄户人还不愿意分户,凡事都喜欢依靠家庭的力量。

现在,每个家庭溢出的都是老人,老人住着最差的房子,过着比儿女差的生活。

到农村看看就知道,哪一户房子最破,这一定住着的是老人!


对于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绿苑观点如下:

第一,自食其力多活动

农村人到了七八十岁,还种着承包地,平时吃的菜、米、油什么的,也不用去市场买;有的老人自己种得吃不完,还能将多余的蔬菜,带到集市上售卖。

作为晚辈,平时除了向父母嘘寒问暖,还要多向父母请教,帮助父母回忆过去的人和事,能够锻炼记忆力,防止早衰和痴呆。

老年人多活动,可以锻炼筋骨,只要不过度,对身体有益无害,老人还能长寿。

农村中很多高龄老人或多或少都在干活,即便不干活,他们也在为家庭操心,脑子也不糊涂。

把父母送到养老院里,思想意识和在家不一样,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反而会加重老人思想负担,对健康不利。


第二,避免废物式尽孝

按照老人的优点和能力,尽量让老人随着自己的随着自己的性子干些家务活,这是让老人找回存在感的好办法。

如果一味孝顺,老人刚要拿起扫把,你就让他放天;刚要去刷锅,你就喊他停下。

以为什么都不让老人干就是孝顺,这就错了!

长时间不思考,脑子也会呆滞,思想就会停止,不但不会让老人高兴,还会激起老人抵触,掉进废物式养老的陷阱。

废物式养老,让老人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没用,从而自暴自弃,时间长了,滋生消极思想。


第三,多向老人请教

家人陪伴,居家养老,这是大多数人的愿望。

平时,应多向老人请教、请示,给老人以尊严,让老人找回存在感,尊崇老人的价值。

闲暇时,多听老人讲故事,帮助老人回忆过往,这样可以锻炼大脑,帮助老人理清思路,激活老人的记忆细胞。

向老人多请示,不失时机的盛赞老人,让老人有成就感,让老人感到存在的尊严和价值,可从而可以增强老人的幸福感。


总结

现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快,大多数老人还保持过去养儿防老观点,增加了许多心理负面因素。子女分离是常态,农村老人孤独独终老,缺少关爱,已成常态。子女把老人送到敬老院,也是无奈之举,但作为子女们,不能把送老人进养老院认为自己就完成了赡养义务,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居家养老,多陪伴,才能增加老人的幸福感。

END

文:基层集结号

图:配图网络侵删

感谢阅读,感恩遇见!


发布人:a9b7****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