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
(一)老龄事业发展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老年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四)老年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五)老年友好型社会加快建设
二、面临形势
(一)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为老龄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老年人口总量与结构持续变化深刻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老龄事业发展深刻转型
当前,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智慧养老等发展提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新的更好手段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老龄事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科技创新和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老龄产品的供给结构和发展质量。智慧养老有望重塑养老服务市场模式和发展格局。
现代医学特别是老年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老年人活得更长、活得更好。要主动顺应老龄事业智能化、创新加速化等趋势,加快为老服务体系重塑和老龄产业发展变革。
(四)老龄事业领域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改革发展提出新需求
三、总体要求
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2.坚持共建共享、融合发展。
3.坚持科技赋能、创新发展。
把科技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加快养老服务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产品创新,着力推进养老领域数字化赋能及服务与管理流程再造,提升老龄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4.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
总体目标
——积极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
——幸福老龄化。
——促进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老年群体高品质生活。
四、主要任务
(一)夯实社会财富储备,着力健全完善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结构合理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二)优化养老服务,着力构建更加充分、更加均衡、优质精准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推进健康上海建设,着力打造更加便捷、更高品质、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四)提振银发经济,着力推进老龄产业优质化、集群化、创新式发展
提升融资能力,加强财税支持,加大对养老服务、智慧养老、生物医药等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夯实老年用品产业发展基础,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质量保障水平,推动智能产品应用。
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鼓励发展老年数字教育新业态,推进“互联网+老年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通过网站、手机APP等平台,开发线上学习、互动交流等创新教育产品。
(五)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着力构建总量有保证、素质有提升、参与更充分的老龄事业劳动力供给体系
(六)推动科技创新,着力强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支撑
聚焦重点领域技术创新
加快服务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现代服务、养老陪护、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普及,加快对危险、繁重、环境恶劣等工作任务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技术创新。
加强人体机能增强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发展机械外骨骼、视网膜植入、听觉增进装置、生物芯片及人机共融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产品,综合利用认知增强、体力增强等新技术装备,帮助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延长劳动年限,提升老年人劳动参与率。
推广智慧养老应用
充分利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布设互联感知的智慧养老设施,开发与智能设备、医疗设备对接的云边协同的智联网养老系统。
制订完善智慧养老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开展家庭、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等多种应用场景的试点,支持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培育一批智慧养老应用示范基地、示范社区和示范品牌。
推进上海市银发族大数据、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等数据平台建设,鼓励各类企业开发集信息系统、专业服务、智慧养老产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支持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适老产品的智能水平。
加强老年健康相关科学研究,支持老年健康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
(七)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着力打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城市风景线
开展智慧助老行动,研究开发适老化智能产品,推进互联网应用等智能化服务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引导帮助老年人融入信息化社会,完善日常生活中传统服务方式的兜底保障,进一步消除“数字鸿沟”。
(八)深化长三角老龄事业协同,着力探索大城市群应对人口老龄化新路
构建长三角区域智慧养老平台,推进长三角区域养老智慧服务体系建设。
五、重点项目
(一)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1+8”体系健全项目
智能服务类,即依托智能终端设备、智慧养老平台等,为老年人提供急救援助、安全防护、远程照护服务;
(二)为老服务队伍提质增量项目
(三)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项目
(四)老年健康服务项目
推进智慧医养,促进服务深度融合。
(五)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深化试点项目
(六)打造老年教育“空中课堂”项目
(七)长三角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