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传统思维中,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养你小,你养我老。但许多父母为儿女辛苦半生,到老了,却难以有所依靠。
虽说现在有些父母考虑儿女们负担重,晚年也不打算依靠他们。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多种养老方式,他们也开始提早规划,但不是每个老人都能如此。
这世上,很多事情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可能辛苦养育半生的儿女,晚年对你不管不问。但无心种下的善因,到老了后,却会结下善果。
今年75岁的陈大伯有儿有女,但他的晚年却依靠不上子女。正当他感觉生活煎熬时,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多年前曾帮助过的一个年轻人,得知他的近况后,主动承担起他的养老。
陈大伯退休前曾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妻子是普通职工 ,他们有一对儿女。按理说,这样的一家四口应该生活得幸福和睦,但事实并非如此。
儿子和女儿从小学习成绩一般。女儿高中毕业后考入一所技校,在技校期间谈了一个男朋友。技校出来分配工作,两人申请到男朋友家所在的城市。由于她所学专业是焊工,经常要驻扎野外,结婚生了孩子后就再没有上班,多年来一直在家带小孩。
儿子高中毕业后考上一所普通大专,毕业后分配在一个国营企业工作。这个国企因经营不善,几年后改制中,儿子下岗了,后来与厂里几个人合伙做起了酒店生意。
一对儿女发展不理想,成为陈大伯这辈子的心病。
陈大伯55岁那年,在上下班途中,经常看见一个小伙子在路上发传单。每次小伙子递过传单时,他虽然不感兴趣,还是接了过来。因为经常见到他,有一天他们就闲聊起来。
这小伙子姓吴,是大一学生,来自山区。由于家里父亲过世,母亲也多病,他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发传单挣钱,换取自己的生活费。得知这小伙上的是市里一所重点大学时,陈大伯感慨万千,想起自己的一对儿女,小伙家境虽然穷,但能自强不息,这比自己的儿女强多了,着实让他钦佩。
看到小伙子那明亮的眼神,他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资助他,让他完成学业。
陈大伯提出自己的想法后,看到小吴由喜悦转为犹豫的表情,他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要想这么多,只要好好读书我就很开心”。并要了小吴在学校的班级名称和所住楼号。
就这样,陈大伯开始资助起大学生小吴的学业。
小吴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这是他最喜欢的专业。陈大伯的资助解除了小吴的后顾之忧,让他再也不用课余时间去打工挣钱了,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业上。平常同学们上完课后经常一起玩乐、聚餐聊天,可他把这些时间全部用来学习。
他知道,自己这份学业多么来之不易。家中因为贫穷,唯一的一个妹妹早就辍学了,母亲多病,全靠妹妹在身边照料。
四年大学期间,陈大伯去过几次学校,有时会给小吴买件新衣送过去,有时会给他买一些水果,给这些时,都是周围同学不在时给的。他知道现在年轻人自尊心强,不愿意让他在同学面前失了面子。
逢年过节,陈大伯也会把小吴叫到家里来,让老伴给他改善伙食。小吴也很懂事,陈大伯家中有什么活他都积极主动去做。尤其每年春节前,小吴专门抽时间来帮助陈大伯打扫家里卫生,才回自己家去。
小吴每学期成绩都很优秀,成绩单下来,他都会拿给陈大伯看。陈大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上大三时,陈大伯告诉小吴,让他继续读研,他会一直供着他。
后来小吴考研时考到北京一所名校,见面次数少了,只是偶尔打电话问候下。
陈大伯60岁那年退休,妻子因心脏病突发身亡,家中剩下他一人。
独居的他,把生活安排得很规律,参加老年大学学书法,唱歌,有时候与老友们结伴旅游,日子过得也算悠闲。一对儿女也各自忙碌着自己的生活。
就这样,一晃十年过去了。这期间,女儿想叫父亲去她家里住,陈大伯在女儿家住了不到一月就回家了。因为家中女婿并不欢迎他,作为家庭主妇的女儿在家中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处处得看丈夫脸色,这让陈大伯很不舒服,就回了自己家。
儿子这些年来一直忙于生意,无暇照看他,也没邀请过父亲去他家里。
有一天,陈大伯在家突然摔倒,发生了骨折。他忍疼给儿子打了电话,儿子把他送到医院,拍完片、做完手术后,陈大伯在医院休息了几天,儿子就把父亲送回家中。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陈大伯在家中需要休养几个月。这期间,女儿得知消息后赶了回来,侍候了父亲两个星期,因家中离不开,又匆匆回去了。儿子把父亲接回家中后,说生意忙,给父亲请了保姆,至于保姆费用,他认为陈大伯有退休工资,手里还有些积蓄,足够付保姆费用了。
一次疾病,让不管是陈大伯还是一对子女,都不放心他一个人独居了。陈大伯病好后,儿子就联系了一家收费不高的养老院,把父亲送了去。
住进养老院后,儿子一个月多来看他一次,每次坐下不到半小时就离开了。陈大伯呆在养老院里度日如年,心情不好,院里的伙食也不怎么样,让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陈大伯住进养老院后第一个春节,小吴提着礼物来看陈大伯,这才知道,陈大伯住进了养老院。又去养老院看望老人,看到近一年时间没见的陈大伯变成一个目光呆滞的迟钝老人,他心里很难过。
他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每月工资三万多,加上经常在外兼一些其他工作,每月收入有五万多元。
看到陈大伯的近况,小吴决定把陈大伯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有个朋友在那里开了一家养老院,里面环境很好,专门有针对老年人的保健设施,还有保健医生定期做理疗,像陈大伯这种能自理的老人,每月费用七仟多元。
小吴与妻子和陈大伯的一对儿女沟通后,过完春节就把陈大伯接走了。陈大伯住进新养老院后,由于里面玩乐设施多,时间容易打发,还有服务人员的精心照顾,让陈大伯的心情好多了。
每到周末,小吴会开上车,一家人来看陈大伯。小吴的女儿二岁多了,每次来看陈大伯时,幼小的孩子围着陈大伯一句句“爷爷”叫着,让陈大伯很是开心。他没想到,自己养育了一对儿女,到头来,真正能靠得住的却是与自己没何血缘关系的小吴。
小吴告诉陈大伯,不管将来发生什么,他都不会扔下陈大伯不管,让陈大伯尽管放心,他会给他养老。
写在结尾:
都说善有善报,陈大伯20年前一场相遇,一个善举,给他的晚年结下了善果。
有许多父母为儿女付出再多,在儿女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但对陌生人的善举,在善良人的心里却会留下感恩的种子。
陈大伯的事情告诉我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做善事,多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们,实际是为自己积福。
一个善良的人,任何时候,运气都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