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奶奶今年79岁,她终于决定要去养老院了,只是因为不想麻烦女儿们。 老伴儿儿去世后,戴奶奶带着两个女儿一路走过四十年春秋。 想去养老院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是个艰难的决定。她顾虑重重,只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女儿,没有告诉任何人。 一方面,她不想让别人对她的女儿有所非议,认为子女不孝顺;另一方面,在他们那代人的观念里,“住养老院并不是件光彩的事”——虽然戴奶奶选择的是一家“很高端的养老公寓”,她想着要是住不习惯养老院,再悄悄回家。
老人去养老院,就像孩子去幼儿园,离开家人、离开熟悉的一切,投身到陌生的环境,挑战很大。孩子会哇哇大哭,但老人不能。
在去养老院之前,戴奶奶特意去了她熟悉的那家理发店。她说她已经习惯了来这里做发型,这样做出来的发型,是她延续了几十年的形象,她希望以“最美的姿态住进养老院”。 然后,她最后一次去社区合唱队,作为合唱队的指挥,她们关系很亲密,十几年的姐妹情在她们的歌声中流淌,戴奶奶不忍离去,原有的社交圈让她难以割舍。当天又去社区合唱团和大家合唱了最后一首歌。 戴奶奶也很舍不得自己的家,家里有她熟悉的一切。她笑着说,她很会买东西。可是现在,她能带的东西并不多。
挑挑拣拣之后,偌大的行李箱和她想带到养老院的东西比起来,还是显得小了。
27双鞋,带走7双 150件衣服,带走84件 38本相册,带走8张 10本荣誉证书,一本都没带
早上4点,戴华就醒了,想着还有什么东西没整理好,但再看看,也没啥了。 爱买东西的她,苦恼的笑说不知道这么多东西怎么处理,“留下的照片,一些纪念性的东西,现在看来都没有必要了,看一眼就能处理了,保存不了了,再想想一个人到最后总要回归自然的。”
临出发前,戴华有些不舍,她一会儿坐在房间的椅子上,仿佛在回忆些什么;一会儿起身关上橱门的柜子,确保阳台的门锁紧后,才关灯。 那一刻,她的一部分世界仿佛凝结了,而全新又未知的生活,即将开始了。 市郊的养老院一切都很陌生,初来乍到的戴华,从门外窥探着跳舞的同龄人,特意买的蛋糕也无法磨灭那股距离感和生疏感。 幸好,戴华在养老院里遇见了初中同学徐永吉(80岁),老同学吃着蛋糕打趣到:“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两个老了会一起进养老院。这个故事说给随便谁听,人家都会觉得蛮惊讶的。” 说完,他们俩都笑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戴华也交到了新朋友,心房逐渐打开。 曹国琴:“戴老师,你太伟大了!” 戴华:“我就一句话,人总是往前走呀!” 曹国琴:“我们这把年龄,这辈子什么都过来了,该享受的也享受了,拥有的也有了,现在剩下来的是一件事,怎么开心。找快乐,找健康,其他没了,寻开心,开心是寻找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