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陈薇
人老了,就去养老院养老——这种观念正在逐步被人们接受。
随着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加,养老产业也吸引了各路资本的进入,供给不同养老需求的养老机构在郑州出现。
不过,品质养老院费用高昂,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目前开始试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从试点情况看,有了保险支撑,更多的老人们可以选择社区、托养机构养老,提高生活质量。
“医养结合”成养老院突破口
10月12日,“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推进康养产业新发展”主题论坛在郑州举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在论坛上说,人们接受机构养老方式的背后,意味着潜力巨大的康养产业。河南是人口大省,老年人口基数大,全省60岁以上人口162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84%;其中,65岁以上人口107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16%,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加。
他认为,多数老年人面临体弱、多病的问题,因此康养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是“医养结合”。在他看来,要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养老管理体系。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曾琦也认为,为了做好“医养结合”,政府部门多次发文,逐年扩大试点;专家学者积极关注,踊跃出谋划策;老龄产业界也纷纷试水,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深化市场实践和探索。
而10月12日当天,在郑州市区核心区域内,首家医养结合项目——首慈·乐康养护院正式设立,正是首慈康健养老集团与河南省职工医院资源共建,依托医院优质的医疗护理资源打造“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养老产业可以成为内循环支柱产业
不过,曾琦也提到,从产业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看,医养结合的探索仍然在路上。政策的引导,对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促进作用。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但这并不妨碍养老产业未来有望成为支撑国内大循环支柱产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石明磊说,内循环支柱产业需要有三个优势:包括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单一销售规模优势以及产业渗透带动优势。
而养老产业是符合要求的,首先产业基数大,2021年至2050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老人620万人,205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
其次,养老产业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2018年养老市场规模为4.6万亿,2021年9.8万亿,而养老用品市场覆盖率目前依然不足20%,未来潜力很大。
最后,养老是一个链条很长的产业,以目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至少涉及上中下游八大板块,老龄产业也是关系到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幸福的民生事业。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降低养老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养老机构的收费,却让很多愿意在养老院养老的人望而却步。
齐续春说,以他在北京调研的情况,即使是北京的“中产阶级”家庭,人均可以拿到8000元左右的退休金的情况下,想要获得比较好的养老服务依然比较困难。
首慈康健养老集团董事长李海玉也关注到价格问题,目前,其在郑州市区的老年人托养机构,按照老年人自理能力不同,收费定在3000元到6000元不等,充分考虑当地收入水平。
在保险层面上,中国国际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姜春力提到,未来要探索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体系,减轻人们享受养老服务的负担。
2020年9月10日,国家医保局、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确定在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的部分城市中,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其中包括河南省开封市。
从目前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情况看,失能老人在获得保险支持后,更愿意转向社区、护理院、养老院等机构享受到专业医养照护服务,节约了一定比例的医保资金,改善了老人的生存质量。
编辑:李英旋 吴冰 刘梦鸽
【来源:河南商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