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妈走向全球,中国广场舞流行海外,这些由中国老年人群体创造的文化输出,带着中国独特的魅力。
但与此同时,在国内对于大爷大妈们不知不觉中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广场舞大爷大妈们,拎着音响,二话不说,霸占了公共篮球场,正在打球的男孩们被直接赶出了场地!
每天清晨、傍晚,住在广场附近的居民们,准时准点又要被那熟悉的广场歌舞声侵袭了,投诉已经没有什么作用!
菜市场打折时精神抖擞的大爷大妈们,却在地铁上,指着累了一天的年轻人的鼻子,逼着他们让座,指责他们不懂什么是尊老!
快到上课时间了,可是在公交车前,小孩子们依然没能挤上车,一看车上满是早晨出来遛弯的大爷大妈,这还真是尴尬!
我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敬老的美德,但如果美德成为道德绑架的武器,就已然变质。
在公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年轻人上最早的班,回最晚的家,睡最短的觉,缴纳税负、社保,偿还高额的房贷,承担着社会义务的同时,却被迫不能获得应得的某些公共资源,即便行为上做了敬老的事儿,头上带着美德的光环,但心里面多少也会有些不平衡。
大爷大妈们没有错,年轻人也没有错,美德更不能丢,但是这种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矛盾,在未来还将长期存在。
毕竟,老年人越来越多啦,而且还将更多。
根据专家预测,中国的老年人即将在2025年超过2.1亿人,占总人口14%,而这还仅仅是指65岁以上的老年人。
中国部分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更严重。
例如上海,截至2020年12月底,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33.49万人,占上海人口总数的36.1%。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82.44万人,占上海人口总数的25.9%。
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年轻人们显然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
或许,在每一位正在努力工作的年轻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早点退休享受生活,也能放肆地跳一场广场舞。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却对此倍感迷茫,靠社保的养老金够用吗?
虽然养老金已经迎来17连涨,虽然国家一直在为社保养老金背书,但现实却是,生育率逐年下降,缴费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人均寿命越来越高,养老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自己早做打算总没坏处吧。
咱们用来养老的资金无非就是三个来源:社保、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储备养老金。
社保基本上绝大部分人都有,企业年金实际上大部分人是没有的,我们无权控制和决定,相对比较被动。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能够主动把控的就是个人储备养老金。这正是国家现在推动的“第三支柱养老金”。
如果自己懂理财,有渠道,那么不用多说,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就好。
对于不太懂理财,也不愿意冒太大风险的人来说,个人储备养老金有三个比较简单的方式,包括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基金定投。
储蓄存款不用多说,咱们中国人再清楚不过了。
商业养老保险,很多人觉得收益低,时间长,不够灵活。但是这些缺点,恰恰也是它的优势。商业养老保险风险是比较低的,确定性比较高,是很好的强制理财方式。期限长不够灵活,正好可以让你专款专用,避免中途随意支取。
基金定投,不少人觉得风险高,收益不确定。我倒是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适当承担风险获取更高的收益,是值得的。况且,基金定投的风险也因不同的产品而异。论风险来说,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都是可以定投的,按照自己能够接受的风险程度选择就行了。
至于定投的方式,可以是定期定额定投,也可以是不定期不定额定投。
定期定额定投,就是在固定时间投入固定金额,例如你可以把定投的时间点设定为每个月发工资的日期,领了工资就投入固定的金额,避免乱花钱。
不定期不定额定投,则自主性更强,但同时对个人的理财能力要求也更高,还需要经常关注证券市场行情。例如,有些人在股市大跌时,就投入一定金额购买股票基金,大跌大补,小跌小补,避免高位接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基金投资方式。但要注意,购买基金时,每个交易日15:00休市前买入,是按照当日基金净值计算购买成本,但15:00后买入,则是按照次交易日基金净值计算成本。所以这种方式,是需要投资者有一定的大盘解读和趋势把控能力的。
不管你是通过哪种方式储备个人养老金,都是可以的,而且势在必行。几十年后,咱们面对的养老环境跟现在是大有不同的,只有准备在前,才有美好在后。
#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