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应对农村老龄化,学者:养老服务体系不应“重城市、轻农村”
2020-11-01 22:42  浏览:748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农村老人老无所依、老无所乐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刻不容缓。”11月1日,2020(第四届)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在河北石家庄召开,来自政府、学界与公益界的人士围绕“迈向老龄社会,农村老人如何不掉队”的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多位与会专家认为,未来应对老龄社会的政策应该更加关注农村老人,把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投入到农村,使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一个质的提高。

在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中心主任、教授原新看来,老龄社会的本质问题不是民生问题,而是经济问题,老年问题才是一个民生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则认为,养老服务体系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思维定式。

转变“重城市、轻农村”思维定式

“城市的老龄化水平和农村发生了倒置现象。”原新指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和老年人的城镇化水平相比,老年人的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总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也就是说我们有大量的老年人在农村”。

原新认为,老龄社会的本质问题不是民生问题,而是经济问题,老年问题才是一个民生问题。“经济问题是做蛋糕,民生问题是分蛋糕,在把蛋糕做大的基础之上,分蛋糕时才能实现城乡和老年人之间的公平,这才能够帮助我们应对老龄社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自杀现象是目前农村老人非常普遍、非常严峻的社会现象。“农村老人老无所依、老无所乐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这是刻不容缓的。”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认为,作为一个GDP位居世界第二的强国,如果有人因为老无所依而自杀,这是一种“耻辱”。

在陆杰华看来,应对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战略,在国家战略的体系中,应对农村老龄化是整体应对老龄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如今要改变过去在养老服务体系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思维定式。

发展居家养老,为农村养老顶层设计留有余地

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曾透露,“十四五”时期,我国的老年人口增长曲线相对平缓,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养老服务准备的宝贵窗口期。

对于农村养老而言,未来5至15年应向何处发力?在原新看来,未来需要重塑政府和百姓的理念。

他认为,在养老问题上政府提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支撑,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二十字方针,但是过去这些年下发的文件中过多是在强调机构。

原新解释,二十字方针的发展目标写得很清楚,“9073”是指90%的老人居家,7%的老人进社区,3%的老人进机构。但是到今天为止,农村依然主要是家庭养老而非居家养老。

他介绍,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根本区别在于,家庭养老是依靠血缘、亲缘关系维系的一种代际互助;而居家养老需要社会化的服务。“社会化的服务能够跨入千家万户,老百姓在家里居住的时间越长,他所承担的养老成本、心理成本,对整个社会、对于老年人个人来说都是最低的。”原新说,“我们既然提出了这样一个目标,就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而不是花大量的力量建养老机构。”

他认为另一方面还需要重塑老年人的一些理念。“老年人追求自由生活,他只要能动,自己又愿意动,为什么要把他拉到‘围墙’里去呢?”他建议让那些失能、失智真正有需要的老人入住养老院,其他健康的老人,让他在“围墙”外面待的时间越长越好。

陆杰华则表示,在养老和应对老龄化问题上,每个公民特别是今天制定政策的决策者一定要记得,“每个人都在变老的路上”。

他希望政策决策者能够关注农村养老,不仅是民政部门,卫健部门、发改、财政都能共同发力。“在未来五年或十五年,我们应该为农村养老顶层设计留有余地,能不能设计养老的规划?能不能向发改委提出农村养老试点?能不能关注农村地区普惠养老的试点?”陆杰华说,希望未来把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投入到农村,使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一个质的提高.

此外,他还希望未来五年到十五年,中国的农村养老一定是从基层做起,从不同模式的变化过程中来寻找中国农村养老的模式。包括“妇老乡亲”、互助养老、庭院养老、医养结合等。

“借助城市力量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城镇化速度在加快,农村的空巢、失能老人也会逐渐增加。如何避免农村进一步成为“孤岛”?

陆杰华认为,首先要解决农村养老硬件建设的问题,根据去年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我们的养老机构城乡增长速度比较快,但农村相对还是不够。他建议未来能加快对农村养老和服务设施的配置,对农村养老服务进行系统优化,特别是像养老院、社会化养老、医养结合等。

爱德基金会副秘书长褚朝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农村的留守老人有四千多万,占到农村老年人口的37%。从长远来看,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考虑如何让乡村经济发展起来,让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从短期来看,可以借鉴经济领域一些经验,例如定点扶贫,城市一些办得比较好的养老机构,可以对农村的敬老院进行更多的定点帮扶,甚至在农村设立一些点。另外是发展乡情经济,他提出,有不少农村人进城打工是在养老机构做护理员,甚至还有做到管理领域的。“如何通过乡村振兴的整体战略,把这些人吸引到农村,可以解决农村人才的问题。”褚朝禹表示。

在原新看来,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外,还应该考虑如何借助城市的力量。

他认为,在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中,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原新指出,我国60%的城镇化水平,只是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如果按照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来算只有44.4%,中间的差距就是2.5亿左右的流动人口。随着户籍制度的放松,中国人口流动的模式基本上就是一种探路者先出发,然后以亲缘血缘关系为纽带,滚雪球不断增大的过程,最后以家庭为单位迁移。这样的话,探路者也就是家里的劳动力出去以后,再把妻子、孩子带过去,最后把老人从农村带过去。

“如果到城市落户的这些农民工能够享受城市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的话,那么城市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体系也就可以覆盖到这些人,相对来说也就解决了农村一部分迁移,变成流动人口的老年人的问题。”他说。

南都记者吴单 宋承翰 胡明山 潘珊菊 莫倩如发自河北石家庄

【来源:南方都市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发布人:6827****    IP:223.213.27.***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