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新书上架丨“给妈妈当妈妈” 她为患病母亲写了12年陪护手记
2021-02-01 21:13  浏览:402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昊南

当事业女强人面对家庭的羁绊,如何打破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保持完整自我,在失控中找回人生秩序?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深思。

35篇日记 记录至亲陪伴历程

因为母亲患上“认知症”,独自生活能力严重下降。为了给母亲更好的陪伴和照顾,陆晓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变成她的“妈妈”,高质量陪伴了母亲生命的最后12年。同时,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也并没有受到影响。

陆晓娅没有把照顾母亲看成一场悲情的漫长告别,而是在这过程中,与母亲重建了全新的沟通方式和母女关系。“我特别不希望‘后浪’完全牺牲自己来照顾‘前浪’。人类应该是一代人带着一代人往前走,相互扶持。”从陪伴母亲的过程中,陆晓娅获得了大量的生命感悟,写出了高质量的陪护手记,带给读者很多启发和思考。2021年1月,这些陪护手记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给妈妈当妈妈》出版。


关于老年人,关于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与照顾父母,她是有过研究的,“所谓平衡,就说明两件事都很重要。平衡是动态而非静态的”。

“过去人活得没有那么长,再加上是大家庭,尽孝的压力会比较分散,现在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又从大家庭变成了核心家庭。而认知症患者最长能活20年。”陆晓娅说,“尽管退休了,但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潜能没有发挥,同时也担心,一旦较早退出社会生活,我的社会交往和创造力会不会很快衰退?甚至因为感到某种遗憾和缺失,反而在照顾老妈时会有更多的情绪,比如抱怨。”所以,陆晓娅选择了兼顾。

过去,人们把认知和记忆退化方面的疾病,叫作“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老年失智”等等。但是,一方面“痴呆”、“失智”有歧视的味道,一方面阿尔茨海默病只是这类疾病的一个亚种,因此国际上已经逐渐用“认知症”、“认知障碍症”作为这类疾病的名称。

新闻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的多重身份,显示着陆晓娅事业的成功。退休前曾任《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首届邹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近年来关注老年与死亡问题,为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理事。2012~201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公共选修课,并为高校老师举办生死教育工作坊。

在《给妈妈当妈妈》中,陆晓娅通过35篇陪伴手记,记录了母亲从初现认知症端倪到离世的这段生命历程中,她身为至亲的整个陪伴过程。在这条用温情守护的时间线上,面对罹患认知症、逐渐失去感知力的母亲,作者凭借自身专业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并更多通过理解、接纳、亲近、呵护与爱,去延缓病魔对母亲的伤害,重建母女间身与心的沟通,修复母女间曾存在的隔阂,抚平母亲童年的创伤。这是一部在女儿与母亲的角色呼唤中,重新诠释“爱”的生命纪实。

当父母老去,子女如何适应新角色?

“给妈妈当妈妈”,对她来说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陆晓娅也经历了一番挣扎过程,“ 就像老妈不愿意接受自己病了一样,我也不愿意接受老妈患了认知症这个事实,不愿意接受我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承担起为妈妈当妈妈这个新的人生角色。也许有人认为,照顾日渐衰老的父母,是天经地义,是做子女的本分,没什么好说的。可是对我来说,真的不太容易。”

陆晓娅在书中讲到一个故事,有一天,她突然不想留在妈妈家了,心里有一种强烈的逃离冲动。“这其实也是一个平衡的问题,不要把无私奉献当成一个满分的追求。从照顾者的角度,有一个概念叫‘喘息时间’,照护者因为长期陪伴认知症的老人,如果得不到喘息,就容易出现抑郁症等身体和精神问题”。

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了这类问题,陆晓娅建议,一方面是寻求社会帮助,比如请亲人朋友帮忙照顾一下,然后自己出去和朋友吃个饭、看个电影放松一下;另一方面,如果老人让你不高兴了,你偶尔发个脾气也是可以的,每天脸上挂着微笑太辛苦了。

亲子互留空间,养老院成为好选择

陆晓娅承认,也许没有什么比子女在身边更能让老人觉得幸福,但在很多子女越走越远的现实情况下,他们只能依赖社会养老机构,“对有条件的老年人,住到社会养老机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些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把父母接到了大城市,由此诞生了“老漂族”在陌生城市生活的新问题。老人很难融入一个陌生环境,没有朋友,甚至可能语言都不通。

更多人的父母仍留在老家。陆晓娅看到一些地方,社区老人选择聚在一起养老。“有些志愿者在北京的某些社区,把单身、失独老人组织起来,带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老人之间慢慢认识熟悉了。哪天谁没来,其他人就会打电话慰问,谁生病了,也会互相看望。孤独的老人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连接,建立起新的社会系统。”

送妈妈去养老院,这个决心陆晓娅至少下了三年,但几次和妈妈聊到养老院,她都不接话茬,那分明是她不想去的地方。直到妈妈已经基本不认识人了,对环境也不那么敏感了,同时又特别喜欢有人跟她说话。到现场评估后,陆晓娅姐弟3人觉得,送她到养老院的时机到了。

陆晓娅发现,很多人进了养老院以后,每天都有很多活动,还交到了新的朋友,社会生活反而变得更活跃了。“我认识一位老人,过节参加养老院组织的合唱,他发现其他老头都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好帅,而他已经多年没有买过新衣服了,瞬间觉得自己好土。于是,他让儿子给自己买了一件新衣服,精神面貌立马改观。”

请父母原谅,也原谅父母

陆晓娅一岁零九个月时,就被送到了外婆家,快5岁才被接回北京上幼儿园,还没跟爸妈“混熟”,他们又出国工作了……在她的记忆中,不曾记得妈妈亲密地拥抱、亲吻过自己。

妈妈渐渐失去日常的生活能力,于是陆晓娅开始帮她洗澡,“我不知道,命运这样安排,是否是借着病魔来打破母女间僵硬的界线。”一开始只是在完成“洗澡”这件事,慢慢地,触摸着妈妈干枯消瘦下去的身体,一种新的感觉一点点滋生出来,或许叫“怜惜”。

更多不曾做过的事,开始发生在陆晓娅和妈妈之间,比如,拉着妈妈的手过马路。还没有患上认知症的时候,妈妈从未主动挽过陆晓娅的手,更别提“勾肩搭背”之类的亲密行为了。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爱与和谐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此时还有很多没有解开的结,就很难感到生命的圆满。陆晓娅认为,如果曾经和父母发生过冲突,在生命末期,与父母的和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请父母原谅,也原谅父母。


发布人:4b5e****    IP:101.229.2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