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与脱贫攻坚战一同写进政策文件里的还有乡村振兴!
截止到2020年底,经过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是,乡村获得振兴却任重而道远!
乡村哺育了城市,特别是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日益壮大的城市规模和数量,食量越来越大的孩子让持续哺乳的乡村更加骨瘦嶙峋。孩子不断奶,带着孩子的妈妈永远也奔跑不起来!
一、城市的繁荣是以乡村持续放血为代价的!
现在考古界和历史学家的共识是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示。人口的聚集,城市及贸易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产物。城市自诞生以来,天然具有虹吸效应。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从城市规模上去反映。比如,说唐宋发达的经济,就不得不提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长安和开封。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城市发展与繁荣是靠着乡村的持续输血来实现的。
但凡是农村出身的社会成员,无不向往城市美好生活。成年劳动力,都来城市打拼赚钱,有升学机会的学子上学的信念可能是考上大学,找一个好的差事逃离农村。健壮人员不断向城市聚集,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留给乡下的就是一群跑不动的“老弱病残”。
城市辐射范围,或许反应的是对周边农村的收割能力。
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存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方便了国家的治理和市场经济的运行,但到一定阶段之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大量耕地非正常减少
事实上,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快,圈地之风仍然盛行,随着大批豪华厂房、楼宇和各种“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国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仅最近几年净失耕地就达3800万亩,造成一大批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也是粮食产量接连滑坡的重要原因。
二是产生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太快,城市过大,短时间过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产生大批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环境恶化、各种危机风险增加等现象。有专家说,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导致“城市病”,产生“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指导思想的片面性,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低密度扩张”的发展方式,提出“发展克服城市病”、“规划减少城市病”、“管理医治城市病”。这些意见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我们在实践上能不能做到指导思想没有片面性,规划能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管理能不能做到严格到位。
三是经济的“泡沫化”
现在许多城市建房基建太快太多,占用大量银行资金和社会资源,如果严重供大于求,或价格超过市民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大量问题,酿成经济危机。
所以,城市的扩张不能是无限的,或许现在就到了缓一缓的节奏了!
二、城市不停止扩张,就没有能力和意愿去反哺乡村。
乡村不应该只是城市企业的商品倾销地
如果在城市投资的利润和机会永远比乡村高,那么民间资本就不会大规模下乡!如果有,那也是做货品倾销的,对于乡村的振兴没有长远的意义。
家电下乡,政府给予一定补贴确实让农村人口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获利更大的应该是生产厂家。在农村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时候,所有的补贴对于乡村振兴都是指标不治本的。
维持现在的城市规模,将城市扩张所需的资源用于乡村基建和产业结构优化上来或许会有奇效!
但凡城市在扩张,就没有资本愿意去下乡
孩子长大了去赡养父母是因为有着道德力量的约束。在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真的不常见。如果不是国家有政策性要求和利益引导,城市发展中的利益既得者也不会有意愿去回馈乡村,虽然大家伙都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城市确实更适合商业社会的运行,较高人口聚集度,成熟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行政和商业资源汇集,极大的提高了商业和资本的生产效率。
乡村资源的相对匮乏,没有资本真正愿意去做这些百年大计布局的。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加以引导。美丽中国路上不能少了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的路上不能少了农民!
要有乡村是我们的养老地的心态用心建设
如果城市生活质量仍以较高的速度与乡村拉开差距,医疗、教育、交通设施等资源不向乡村倾斜,别说人才了,农村连人口都留不住。如果城市能够完全接纳这些新增人口,这问题还不大。关键的关键是,城市他也是“嫌贫爱富”的,只有行业精英和青壮劳力才受欢迎。大部分只是在这里苦苦挣扎的过客,当你老了,干不动了,城市真不是养老的地方。如果到时候乡村的基础设施没有很好的改善,逃离这里的人想必生活质量也不会是大家期待的那样!
所以,趁着经济上行和国外因疫情经济停滞期间,大力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减小城乡差距补补作业还是可行的。
三、撤村并镇不是最好的办法
撤村并镇能够有效地集中政策、资金、项目等政府资源,更加有的放矢地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便利化水平,但不能提高农村的生产便利化也不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不说舆论中的背着出头上楼房的尴尬,但说去田地里劳作需要奔波十公里就说不过去。
撤村并镇,只是城市扩张的另一个说法。只是不是规模上而是数量上的城市增长而已。最好的结果不是实现乡村振兴,而是消灭农村实现完全的城镇化。
四、要实现乡村振兴,我们应该怎么办?
现在世界上普遍的社会现象是高收入者收入不一定有地位,低收入者铁定是最底层的人民群众。
实现乡村振兴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首要原则。
小编觉得,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实现:
政策上予以倾斜,让陌上乡村产生更多可能
当代中国的经济是一片火热,但乡村市场相对来说也算是波澜不惊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这一波红利,全国人民切实都得到了收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城乡差距越发的被拉大了。
城镇一直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而且效果还不错!出于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我觉得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可以倾注更多的政策资源到乡村。以前是稳农村保民生,把城镇作为改革的桥头堡,现在可以反过来试试,稳城镇保就业,尝试进行农村组织、经济等多方面的改革。只有城乡经济齐头并进,这样的繁荣才有夯实的基础。
毕竟,实现共同富裕使我们共同的追求。
好钢用到刀刃上,城市不要无限的扩张
其实大家都知道,城市不可能无限的扩张。大和强他真是的两个概念。经验证明大都市不会提升整体的竞争力,也不会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孟买城市边界很大,但其中分布的贫民窟也是城市很大的污点。
小编一致认为,富民和强军才是保卫经济发展成果的最佳途径。
将经济发展的红利下沉到农村,比盲目的进行城市扩建或许能有更加强大的市场抗击打能力。毕竟,当今的国际形式不容乐观,中国人民艰苦的奋斗成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风险有点儿高,一堆废弃的钢筋和水泥他也没有更多的用途。让更多的人更早的,更多的去享受既得利益更能够增强民族的向心力。
这几段说的虽然有点儿模棱两可,我想大部分人应该明白什么意思。
教育、科研、及对于生产效率要求不是特别高的项目放在农村也是完全可行的。没有那种花花绿绿的外部环境影响,或许能够沉下心来做工作!
国家有意识的收一收城市扩张的脚步,区夯实一下产业结构和乡村经济很有必要!
优化生产组织方式,让乡村激发出强大的活力
农村生活苦,发展机会少,收入水平低。
再加之受限于组织松散、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经济知识薄弱等因素,农村生活人员无法进行有效的行业资源整合,经济活动中基本没有话语权,始终处于劣势地位。知识、组织能力等严重不对等,更加造成了乡村发展滞后的现象。
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能够给予农民最稳定的生活保障,但是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
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组织出一套适合农村现状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