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宣布今年养老金上涨开始,自6月28日起四川最后一个公布养老金上调方案起,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时间里,今年的养老金上涨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再加上根据各地的通知来看,各地养老金需在71建党节之前补发到账。
但这个时候也出现了问题:前两天就有网友私信说他自己对照上涨方案计算出来的明明是每个月增加222.4元,但实际到账的却少了2.4元,为220元。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为啥实际到账金额要比自己算的少呢?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实际到账的要比算得多……
那么今天在这里,我就给大家整理了3点需要核对金额的细节因素。
一、实际到账比算的少,可能是没有剔除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等
如果你在对照方案计算自己的养老金时,没有剔除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话,得出来的金额自然要比实际到账的高。因为很多省份在宣布上调养老金方案时,就已经明确规定了:养老金是不包含这几块内容的补贴的。另外,还有的省份在进行养老金挂钩调整的方案时,将取暖补贴也去掉了,比如:天津等省份。
所以,大家在计算养老金时,要先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具体政策。
二、实际到账比算的多,可能是没有加上去年刚满年龄的高龄津贴
为了切实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利益,所以现在有很多省份也加上了“高龄津贴”,比如:河南和安徽都对满足一定“高龄”的老人有一定的补贴,但每个省份对老人的年龄和补贴标准也都是不同的。
比如湖南,将能申领高龄津贴的老人年龄规定在80周岁及以上;而河南郑州市同样将年龄规定在80周岁以上,但不同年龄阶段的老人获得的津贴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80-90之间的老人,每月津贴100元;如果是在90-99之间的老人,每月津贴为200元,但如果是年满10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津贴就涨到了300元。
所以,如果你实际到账的养老金比自己算得多,那可能就是这笔“高龄津贴”了。
三、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养老金挂钩基数不同
一般大家在计算养老金时都是直接挂钩本人来算的,但有些省份也有一些特别规定,比如上海,养老金挂钩的是本人退休时同职务级别的退休人员养老金。
那这个时候,挂钩基数不同计算出来的结果自然也不同。
最后要跟大家说的是,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养老金有少发、错发等情况,可以及时联系当地的社保机构咨询清楚。
那么,你的养老金涨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