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央行:应将居民储蓄吸引到养老金账户,国有土地收入补充养老金
2021-04-22 16:55  浏览:22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周二,中国央行副行长李波在博鳌论坛上表示:虽然当前中国的储蓄规模已经很大,但是大量集中在银行和房地产,结构不够健康,应该把一部分储蓄吸引到养老金账户。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笔者认为,相比把居民储蓄吸引到股市的做法,“保本保风险”的养老金账户或许更加适合中国的储蓄转移。


可以有效地解决两个痛点问题:


1、我国的养老金长期资本不足,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仅仅依靠数量不足的年轻人缴纳社保,是肯定不足以维系社保的长期运转的。


按照统计数据,我国的“00后+10后”比“80后+90后”少了1亿多人。2020年公安部数据出生上户口的人数只有1003万,2021年大概率跌破了1000万大关了。


所以养老金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必须是根本性的改革,仅仅靠“延迟退休”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怎么改?


按照李波的说法就是——从目前的“现收现付”型改成“积累型”。


所谓“现收现付”型就是企业或年轻人当期缴纳的养老金当前支付给当期的退休老人。


我曾经写文章说过,养老金的原则应该是“年轻的自己养年老的自己”。我年轻工作的时候缴纳养老金,然后等我退休以后,用我自己年轻时候缴纳的养老金。


而我们现在的养老金是现在年轻人交的钱,去养现在退休的老年人,这种养老金制度注定要破产的。


2、中国居民目前的储蓄有余,但是财富增长的方式不足。


李波副行长说得非常正确,目前我国的居民存款主要就是储蓄和买房,但是目前房地产变成我国最大的黑犀牛之后,开始了房地产去金融化的进程,也就意味着房地产必然削弱其投资属性。


而股市从来都不是中国居民良好的理财选择。一是波动性过大,二是功能设置不合理。其功能更加偏向于融资功能,而非财富增值功能。


此外,现在银行也基本取消了保本理财金融产品,基本逻辑是“打破刚兑”。这样一来我国的居民就特别需要一个财富的保值增值工具,对于老百姓而言,有时追求的并非大富大贵,而是一个追求人生财富基本保障。


所以适时地推出一个财富保值增值的积累型养老产品,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至于这个积累型养老账户的收益从何而来?


李波副行长的说法是,中国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支持这个转型,包括国有资本的减持、国有土地的收益等。


国有资本属于全民所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而国有的土地收益,以前地方政府主要用于基建,但是我国的基建狂潮可能一直维持下去,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与低效。而适时地以土地收益弥补国民福利的缺乏,降低财富分配的差距,对于中国经济从房地产、基建、外贸拉动向消费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社会福利不公的矛盾,目前在我国,仅仅是公务员享受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福利,而其他职业的居民的社会公共福利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成本越来越高,这对于社会长期稳定是不利的。


李波说,(国有资本减持)这个已经在做,做的力度可以更大。李波进一步指出,如果国有资本减持及国有土地收益还不够的话,还可以发行超长期的国债,如50年、100年的债券来支持养老金转型。


李波援引数据指出,OECD国家养老金积累的余额加权平均占GDP的比重达到126%,而中国这一比重仅为10%左右;如果加上社会保险基金的应急储备,养老金占GDP的比重也仅为11%。


李波说:如果能够推动养老金改革向积累型方向发展,....中国应该有100万亿以上的养老金余额,这就能够有效地缓解或者解决我们金融体系明显的短板。


建立个人积累型养老账户


1、建立积累性养老金账户;


2、这个账户归属个人,个人可以根据收入自主缴纳;


3、该账户具有“保本保收益”或者“保本+浮动收益”的制度;


4、账户收益由国有资本减持和国有土地收益或长期债券提供;


5、该账户具有遗产性质,不会以为人去世,养老金就不给了,可以继承。


好处是:


第一解决了养老金的寅吃卯粮问题;


第二可以弥补金融体系的长期资本金;


第三完善社会福利,缓解社会矛盾。


……


这不失为一个解决养老问题的新思路。


发布人:1b58****    IP:101.229.87.***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