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养女大不同!
作者:徐俊霞
我成长在一个民主的家庭,下面有两个弟弟,“物以稀为贵”,从一出生我就倍受父母的偏袒,相悖重男轻女的家庭,我们家颇有些重女轻男。
在父母千宠百爱下成长起来的我少了些人间疾苦,更不能体会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滋味,然而那些女多男少的家庭还是让我看出一些端藐。
姨妈和姨父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
姐姐们出嫁的时候,姨父总要暴跳如雷。那年月闺女出阁前,娘家陪送的嫁妆就搁在院子里,姨父是心疼那些橱子、柜子、电视等转眼间就成了别人家的家什,这比他养大的女儿成了别人家的人都让他恼火。
其实那些嫁妆一部分是姐姐们绣花挣来的,一部分是用婆家的礼金买的。
乡下人时兴订婚,订婚时,男方要下聘礼,从订婚到结婚一般间隔四五年的时间,逢年过节,姐姐们去婆家做客,公婆一般给礼金,数目虽然不多,一年年积攒下来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尽管这样,姨父还是心有不甘,嫁一次女儿大闹一次。无理取闹的结果是四表姐结婚当天,父女俩就因为嫁妆多少的事翻脸了。婚后,四表姐和娘家断绝了来往,直到姨妈去世才恢复邦交正常化。
除了在嫁妆上计较,姨父还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婚后遇到困难,他死活不肯帮忙。
二表姐婚后翻盖新房,到娘家借钱,姨父一口回绝,姨妈不忍心,让在外打工的小表哥给表姐汇点钱。姨父知道后,把姨妈骂了个狗血喷头,气得二表姐半夜里哭着离开了娘家。
姨父的家业是攒给儿子的,没有女儿的份。小表哥结婚后,姨父盼着抱孙子,小表嫂连生两胎都是女孩,国家政策不允许再生了,再生就罚款拆房子,这才彻底断了姨父的孙子梦。
舅舅和舅妈养了四女一男,舅舅是贫农,根正苗红,就是脑瓜笨,上学少,舅妈的成分比舅舅高,据说是地主家的女儿,上过几年私塾。
就是这样看似开明的家庭,却不支持女儿上学。女孩子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自个就行了,书念多了,将来还不是人家的人?
舅舅和舅妈培养的是儿子,小表哥从小到大没下地干过活,没摸过锄头,这可苦了和他年龄相近的小表姐,小表姐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背着药筒子给棉花打药,在田间地头穿着雨靴给小麦浇水。
五个表姐只有二表姐拧着读到初中毕业,其他三个小学没毕业就在家务农。
小表哥一路读到了大学,毕业后留在海滨城市工作,接下来娶妻生子,在城里安家落户。舅舅和舅妈养儿防老的算盘落空了,小表哥一年到头才回家一次,平时舅舅和舅妈压根享不到有儿子的福。
小表哥参加工作十年了,在城里养房子养孩子压力很大,不管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想回报父母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晚年的舅舅和舅妈失去了劳动能力,成天吃药住院,费用全部由四个女儿分摊,身体无恙时轮流住在四个女儿家,养老送终成了女儿们的事。
在农耕时代,养儿大过养女还有情可原,到了机械化时代,养儿胜过养女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我的一位同龄人,家里姐妹三个,乡下人称呼她这样的家庭是绝户,她自小便生活在自卑和敏感里。
她姐妹三个都想靠读书改变命运,可能是背负的东西太多,最终姐妹三个都没能跳出农门,在乡下相继结婚成家。
她大姐招了上门女婿,给父母养老送终,她和妹妹分别嫁到了邻村。
不知是受父母的影响还是其他原因,她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跟医生说,如果是男孩就剖腹产,如果是女孩就自己生,意思是男孩花多少钱都舍得,女孩就一分钱不花。
老天太不厚道,她怀的第一胎是个男孩,只不过剖腹产生下来是个死胎。她又连生两胎,都是女孩,计划生育抓得严,自己也怕养不起,她只能打消继续生养的念头。
我的一位男同事,想儿子都想疯了,为这他都离了两次婚了,有两个前妻两个女儿。
他家是做房地产发家的,家境殷实,他就想要个儿子传宗接代,继承庞大的家业。他新谈的女朋友怀孕了,他打算等对方生下儿子再结婚,如果是女儿,他负责养但是不结婚。
连那些嫁给富豪的女明星都生儿成瘾,不能怪咱老百姓的头脑不开化。
当然,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一位上海朋友说得好,养个女儿带回个儿子,偷着乐去吧!
时代发展到今天,到底是养女儿好还是养儿子好?那些固守封建残余思想的父亲或母亲是不是应该深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