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行,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这些话,提起的愈发的少了,而不给父母养老的事出现的频率反而增加了。如今孩子大多都是独苗,很多多是骄纵过度,只顾得上培养儿女有出息,却没有培养儿女的品德,临了发现哪有什么依靠。
俗话说养儿防老,也许是中国的传统历来如此;所以从小对于儿女都是各种培养,只希望他将来有出息,而自己也能够老有所依。
然而,从小的教育大多是如何让孩子如何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让他将来能够有一份好的工作,有着稳定的高收入。对于做人、道德方面的教育反而是忽视了,或者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古以来,历来如此。我养你长大,你给我养老送终。
从前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维持这种正常的伦理关系,是因为陪伴父母一起吃苦耐劳。他们能够完全体谅到父母的辛苦,而身体力行的父母也给他们上演了何谓孝道,所以其乐融融,都能颐养天年。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被送去各种培训,父母之间的陪伴本来就少,而且很多家庭上一辈都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所以他们接触不到这些,也感觉不到父母的付出,只感觉父母一直在安排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何为孝?很多人心中不清楚,甚至没有这个概念。
不管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承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关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只会是一些寄生虫。
在抖音听到一个故事,很普通,但是却让人听了后感慨万千,所谓的天之骄子就是这样的自我为中心的吗?
据视频介绍,父母都是教师并且很自豪把儿子培养得很出色,从小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儿子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各种补习班从不间断,学习的事情也从来不让他们失望。后来,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国内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就业了,薪资丰厚得令人咂舌。故事如果到此结束,那么也算得上很完美了,然而转折点来了。
儿子在那边扎根了,为了给孩子买房子,父母把城市的房子卖了,资助儿子买房。以为将来会接他们到国外安享晚年,每当邻居亲戚问起,心里都暗暗地高兴。接着儿子在国外成亲了,没有告诉家里人,家里还天天催他,直到他说已经结婚2年了。
在儿子媳妇生下孙女后,提出想帮忙照顾孙女,给自己的养老加一份保险,可反而被说老思想。接着,他们到了那个出钱资助买的房子——儿子成立的另一个家。
父亲去了半个月就回国了,说呆着浑身不舒服。母亲留下了照顾孩子,发现儿子的薪水对比国内是高,可消费比国内也高,在这也只是勉强度日。接下来,母亲就感觉到了为什么父亲会感觉不舒服。儿媳对她很客气,客气到像对待一个外人;儿子儿媳都跟她张口什么人权,闭口什么自由,两人还经常用外语交谈(儿媳也是中国人),显然是在避开她,所以母亲在这过的是如履薄冰,儿子也没有什么表示。孙女两岁时,就送到了早教机构,并客气地把母亲请回了国。
从此之后,旁人说什么时候去国外养老,夫妻两自能是强自欢笑,内心苦涩。儿子根本就不想他们去与之同住,还谈什么出国养老,也只能是自己慢慢咀嚼这苦滋味了。
十几年过去了,儿子只回来过2次,老婆孩子更是从未出现过。然后,儿子的父亲,病了,是肝癌。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只感觉晴天霹雳,连忙通知远在国外的儿子,让他赶紧回来,可他只说工作忙,回不去。并让他们到北京去复查,不要省钱,照顾不过来,可以请一个护工,就挂了电话。
母亲想起不会在网上买票,连忙打电话回去,忙音,无人接听。无奈之下,只得去找外甥——以前认为没有出息的妹妹的儿子。外甥听到这个消息,丢下自己开的店,亲自开车送他们去北京,并把一切打理好。然而,确诊了,是肝癌晚期。
再次通知了儿子,回来呆了几天,说工作忙,就又回去了。接下来的化疗,可效果不理想。医生告知了,想吃什么,做什么,尽量满足吧。于是,收拾回家了。母亲又一次跟儿子说明情况,百般哀求,儿子才回来了,可是没过几天,又走了。老伴有一次跟她说,担心自己走了以后,她怎么办?
几天后的一个凌晨,老伴走了,临走之际眼睛一直盯着门口,好像在期待着什么;直到咽气好像又明白了什么,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办丧事时,儿子回来了,老婆孩子依然没有来。办完丧事,临了,关于母亲的赡养却有意避开,母亲不得已自己开口了。他开口了,满是自己的困难,……总之,让他接母亲去国外——办不到。所以,希望2个表弟能够照顾母亲,之前不是照顾得很好吗?
就这样,他把自己的责任一句话就推给了别人,然后就走了。
母亲的妹妹把她接到了自己家。几年后,妹妹也病逝了。妹妹的葬礼上,儿子回来了,而且一家人都回来了,而且话也说得很好听,感谢姑姑家照顾母亲,所以回来送老人家。
这次,葬礼过后,并没有马上回去,而是在县城租了个酒店住下来了。虽然留下来了,只是见一面也不容易。
不知过去几天后,母亲得知儿子之所以一家都回来了,是听到了家里的老房子拆迁了,母亲心寒了,还以为儿子是醒悟了,原来只是惦记财产,所以连父亲葬礼都没回来的妻女也出现了。
其实,从老伴葬礼之后,就应该意识到的,还抱什么希望呢?
所以,当下一次儿子一家人出现在面前说起这个事时,母亲就直言了,拆迁所得你一分都不会得到,知道此行没有结果时,也就摔门而出,走了,从此不再见到他了。
这位母亲在说这个故事时,字里行间都表示不应该把孩子培养的这么优秀,导致他这么自私、没人性。我只想说优秀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品德。
现在也有很多人表示,辛辛苦苦把孩子培育成才,可彼此的关系却很僵,指望养老是不现实了,他们还指望着吸你的血。
教育是一个庞大的课题,讲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排在了第一位。有德无才的人,譬如那个母亲妹妹的儿子,哪怕再没出息,他也是一个儿子,是懂得礼、义、廉、耻的人。反之,那个儿子,哪怕他名校毕业,留洋国外,拿着高薪,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把孩子的课程安排得那么满,家务从不让上手,有求必应;可却没有了陪伴,没有了身体力行的教育,没有了最重要的品德的养成教育,养成了只会索取,不懂得回报的怪物,“优秀”又能如何呢?
他们记得的只是你一直在逼迫,只知道你这里什么都可以得到,却不用付出什么代价;记下的只有怨恨,索取的只是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