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老龄化战略和战术储备的关键窗口期。特邀请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来聊一聊他在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上,有哪些见解。
农村养老一直是我国老龄工作的难点、焦点问题。“十四五”时期,农村养老进入新阶段,也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消费能力不足,居住分散,公共资源偏少,专业机构引进难,养老服务业市场化进程滞后。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养老的政策措施,但是农村养老仍面临诸多短板和不足。“缺钱”是农村养老难的根源,农村老人养老金水平低,主要依靠家庭养老。我国农村医疗资源短缺,医疗水平偏低,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老人需要照护,健康支持是农村养老的难点。另外,农村老年人空巢独居现象普遍,留守老人多,文化娱乐设施又比较少,相比城市,其精神孤独问题更为突出。
我国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特别是中央实施乡村振兴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双战略,这是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最大的机遇。农村养老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乡村振兴了,整体实力增强了,解决养老问题就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比如,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均等化,养老服务设施短板有望得到补齐;农村产业回归,外出打工的子女回来了,留守老人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农村更应该强调家庭养老,这是传统,也是优势,更是国情。配偶、子女、亲属为主的家庭照护仍然是我国农村养老照护的主力军,但迫切需要政策支持和专业培训。相比城市,农村更需要专业的家庭照护培训,政府应当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护理培训机构为农村家庭提供护理技能培训。
当前,农村老年人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是精神关爱,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政府主导,更需要社会参与,互助养老就是群众自发创新的好模式。我国农村是熟人社会,农村老年人对社区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近年来,各地探索出很多互助养老模式,比如上海的“老伙伴”计划,成都的“巡视探访”,北京延庆1+1关爱空巢项目等。互助养老是适应农村实际、低成本、高效率的养老模式,值得大力推广。要充分尊重群众的创造力,对各地互助养老模式加以总结提炼、扶持帮助、规范引导,使之能够更加组织化、规范化、可持续。
农村老年人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失能照护。中轻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可以通过家庭养老和互助养老解决,而对重度失能老年人,必须依靠专业机构。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之前,可以通过发放长期护理补贴作为过渡性措施,护理补贴要精准聚焦重度失能,不能“撒胡椒面”。另外,“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实施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工程,拓展乡镇敬老院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提升失能照护能力。
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没有一个模式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各地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尊重农村的风俗习惯,既不照搬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也不必高大上、好听好看,能解决问题、可持续、管用就是好模式。
【来源:承德市卫健委】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