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3月6日,为了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第82年,山东省济南市的各界妇女聚集到了一起。此次会议,隆重表彰了被授予“山东红嫂”荣誉称号的一群妇女,其中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一名名叫明德英的妇女荣获第一名佳绩。聂荣臻元帅也亲自题词赞誉她为“革命的先进妇女光辉形象。”
图∣聂荣臻来到山东沂县,跟随记者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用青石垒砌而成的墙、暗黄色的茅草为顶搭成的低矮茅屋。“就像这种茅草屋,我们本地人都叫它‘团瓢屋’。在那战争的年代,许多老百姓穷困盖不起房子,就住在这种四面透风的茅草棚里。我们红嫂明德英的家就是这种茅草棚。”纪念馆解说员边走边说。
就这样一位住在茅草棚里的贫穷妇女,又是什么原因让她有幸得到这样的殊荣?
模范红嫂,哑娘明德英
1911年,在沂蒙山区腹地沂南县岸堤镇岸堤村的一户贫苦人家,一位女婴诞生了,取名明德英。两岁时,明德英生了一场大病,从此她便再也不会说话,不能再像其他同龄人一样欢声笑语;二十多岁时,与马牧池乡横河村的李开田结婚,李开田既无田也无房,在村民们的帮助下,在村口的墓地旁搭建了一座茅草屋,从此在这里看墓。
图∣沂蒙红嫂纪念馆
沂南县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战争的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与日本人长期做战斗工作,战士们不管走到哪里都在为老百姓做实事,帮百姓做好事,而日本鬼子所到之处民不聊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一切都被明德英看在眼里,因此对革命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
明德英和众多沂蒙妇女一样,为解放军做饭补衣,救治受伤的人员,还领着儿媳、孙女等众人为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赶制鞋垫,不管白天晚上都抓紧一切时间不舍得浪费,每双鞋垫上还绣着“勇敢杀敌”“报效祖国”等振奋人心的字样,并写信激励这些战士。收到包裹的官兵看着熟悉名字,温暖的话语,霎时斗志高昂、热血沸腾,高呼“祖国万岁”“人民万岁”!
请点击图∣沂蒙山区妇女做军鞋支援前线解放后,明德英怀着对党的崇高敬意与对国家的无限热爱,陆续将自己的儿子、女儿以及孙子五位亲人送到军队当兵,继续为国家做着奉献。
心中有大爱,智救小战士
1941年11月初,盘踞在蒙阴的日本军队突然扫荡沂蒙山区,把驻扎在马牧池村的司令部包围了,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中午一名小战士冲出包围,不料被日军发现,两名日本兵穷追不舍,一边追一边开枪,小战士借着坟丘与树木躲着追赶的敌人,即使反应再快也还是没有躲过子弹,小战士的右肩和右臂不幸被打伤了,身负重伤的小战士强忍着伤痛,小心地穿过墓地,刚巧遇到了在外看孩子的明德英,见到浑身是伤的战士,听着后边的枪声,明德英也来不及多想,搀扶着将他隐藏在了墓地旁一道小山沟的石洞里,这个石洞还是为了躲避日本人扫荡粮食挖的。
不多时,日本兵就追来了,见四下都是墓地也没有八路的身影,看到前方的明德英便走来询问情况,发现她是个哑人,日本兵就用刺刀挑她的嘴看她是不是真的哑巴,还凶残地把怀里的孩子夺走直接扔到了坟堆上!另一个日本兵用手比划着那八路战士的身高打扮,询问着那名战士的去处,明德英毫不犹豫地向村外的西山方向一指,将日本兵引去村外。
图∣明德英直到日本兵走远,明德英也顾不上啼哭的孩子,赶忙去山洞里把那受伤的小伙子救出来,这才发现小战士因失血过多体力不支陷入昏迷了。见情况严重,也来不及烧水去,还在哺乳期的明德英也不顾那么多,直接解开衣服将自己的乳汁滴进小战士嘴里,又为他清洗身上的血迹,包扎身上的伤口。
几天过去了,伤口感染发炎,小战士的脸色也越来越黄,明德英心急如焚,就每天用盐水清洗伤口来消毒,待脱离生命危险后,明德英和丈夫又把家里仅有的两只鸡炖成了鸡汤,喂给小战士养身体。
经过明德英夫妇半个月的细心照顾,小战士的伤很快就好了,马上提出要回部队去,临别时,他双手捧着明德英的手哭了:“您救了我的命,我永远都不会忘了您……”
图∣明德英1943年时,13岁的八路军看护员庄新民,在与敌军作战中,负责救护、转移受伤的战友。为了减少伤亡保留力量,最终决定让年纪尚小的战士换上便装,伪装成村民逃走。在夜间行动时,庄新民不慎与大部队走失,连同一些避难的群众被日军抓住,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也被抓来了。
李开田得知庄新民是八路军战士后,毅然决定帮助这个孩子,见他年纪小身上还有伤,就对他说:“孩子别怕,日军要是问起来,你就说你是我的儿子”,当时庄新民穿着一件破旧打着补丁的棉袄,看起来瘦弱不堪,日军打量上下,但也没有过多怀疑,就这样庄新民躲过了日军的杀害。日军胁迫抓来的这些人做了一个月的苦力,随后就被放回了家。长途跋涉中,本来就受伤的庄新民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伤口开始化脓、发高烧,李开田就背着他淌河爬山,颠簸一路终于回到家中。
图∣红嫂救助伤员明德英见丈夫身上背着一个人,知道是八路后也没有一句抱怨,反而悉心照料着。因早前同敌人在山上周旋,小八路的鞋跟被磨破了,脚底也被刺穿,既流血还流脓,发炎严重。明德英心想这可不行,马上就用盐水给他泡脚,还采了一些沂蒙山的草药敷上,用布包扎了伤口。为避免敌人怀疑,附近的岩洞、村外沟壑都成了庄新民的藏身之所。本来就粮食少的年代,再加上明德英家里也不富裕,夫妇两人把家里所有好点的粮食都用在了庄新民身上,唯一从外面捡回来的小土豆,煮熟后拌上芝麻盐也给了他,自己的孩子都沾不到分毫,只能吃糠咽菜,庄新民被悉心照料的夫妇一点点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夜晚,一家三口加上庄新民四口人合盖了一床被子。为了防止日本人发现,明德英不顾寒冷,一晚出去几次查看情况。
养好伤后的庄新民心里犯了急,本就是个十分贫困的家庭了,再加上一个人,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因此多次提出要回到部队去,说服他们:“好男儿就该建功立业”,明德英夫妇见留不住他,也不再阻拦,并为他缝好衣服和鞋子,又去村里其他人家借了些粮食,一直往他碗里递着饭菜,还准备了路上吃的干粮,嘱咐他要是找不到部队在哪就赶紧回来,外面不安全。两人两眼含泪,不舍地将他送到村口。
图∣红嫂救助伤员牢记感恩,美名心中存
20世纪60年代,著名作家刘知侠发表了《红嫂》这一著作,大加赞扬了沂蒙山区妇女的美好品质,塑造了红嫂这个典型人物形象。之后,人们脱离文学作品,寻找生活中的红嫂,大家把目光放到了明德英身上。随着舞台剧《沂蒙颂》、京剧《红云岗》这些作品被搬上舞台,在全国范围推演,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在全国传开,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明德英也成为公认的红嫂原型,得到人们的敬重。
据不完全统计,自明德英这一形象家喻户晓后,每天都有各路人员前来参观拜访,来这里慰问的人员达十万次之多。也有著名的演员田华、倪萍等人来这里体验生活,山东省的许多领导也都前去探望。
图∣《沂蒙颂》济南县委、县政府也是极其关照明德英的日常起居,每月都给她60元的生生活补助,还为她建造了新的瓦房。1994年当地扶贫办为明德英家安装了自来水,共筹资三万元。还争取了58万资金修建了一座通往明德英家驻地的王家河上的“红嫂桥”。
解放后,庄新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已坐到厅级干部的高位,找了近半年的时间,又联系上明德英一家,并说要接他们到大城市生活,为他们养老。还带着全家一起去沂南看望老两口,可是明德英实在不舍沂蒙山这片土地,两位老人商量到最后决定让丈夫李开田去上海去居住。李开田带去的,是当时小八路走后明德英为他绣的一沓鞋垫。
到了上海的李开田,被眼前所看到的这一切惊呆了,这高楼大厦简直比沂蒙的山都要高了!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对于习惯了家乡土地的农民来说,到底是住不惯的,尽管庄新民对老人家照顾得十分周到,但还是觉得憋得慌,没多久就要回家去,还说一天见不到沂蒙山就吃不好睡不好。庄新民也不强留,把老人家又送了回去。临走前庄新民拿出一摞人民币,要李开田拿回去用,李开田直接就拒绝了:“庄稼人要这么多钱干啥,我不用。”
图∣红嫂庄新民这下急了,说什么也要老人拿回去,就是作盘缠也要用钱嘛,带着吧!庄新民是连说带劝,李开田才轻轻捏了几张,代他回家一细数,才发现有三百块!三百块在当时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啊,人们心想这下明德英大嫂手里宽松了,该给儿子娶媳妇了。可是这钱,明德英谁也不让用,每年拿着这钱买了布和线为前线奋战的将士纳着鞋垫。前线的一位战士收到鞋垫后十分激动:“别说这是红嫂亲手纳的鞋垫,就是一提起红嫂的名字都觉得暖暖的,感到祖国的百姓是我们强有力的靠山,俺就知道该怎么样打这场仗了!”
1995年,明德英患了肺炎,心脏衰竭严重,随即进入昏迷。得知此消息后,县委书记黄宜全慌了神,不顾正在进行的会议,立马打电话安排治疗工作;县委副书记魏延端立马带着县民政局、妇联等部门领导前往明德英家看望;马牧池乡党委也专门安排了一位副书记成立紧急救护小组,做好各方协调工作;县医院也派出最好的医生,用上最好的医疗设备药品,不顾寒风凛冽赶到明德英家,马上进入抢救工作。但天不遂人愿,明德英已值85岁高龄,经全力抢救后还是离开了。
图∣沂蒙红嫂明德英去世后,依照国家公职人员的标准,县行政部门给予了五百元的丧葬费,还报销了明德英在生病治疗期间所有的医疗费。遗体火化后,将明德英与她的丈夫合葬在一起,明德英生前照片与事迹也被存放在革命烈士陵园内。
庄新民得知明德英病逝的消息后,在家中设灵堂祭奠这位救命恩人,之后更是让两个儿子前往沂南为明德英扫墓,逢年过节就给她的子女送去礼物和补贴。庄新民在病逝时仍嘱咐他的孩子人要永怀感恩之心,要永远铭记明德英对对我的救命之恩,要记得老百姓的恩情。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