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顺义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织牢兜底“保障网”,为困难群众兜住稳稳的幸福!
2023-02-10 08:59  浏览:65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真要感谢你们,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们最及时的救助,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家住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后鲁各庄村的刘女士收到3700元救助金时激动地说。2018年,顺义区作为北京市唯一一个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通过建立主动发现机制,拓宽社会救助范围,健全完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更有温度、更有速度、更有精度的救助服务,切实提高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帮扶结对“一助一”
变“上门求助”为“主动救助”


  “我们村有4户低保对象,刘大哥患血液病常年透析、李阿姨家夫妻俩都罹患重病、张大姐家是一户多残……”北石槽镇西范各庄村的解华,是村“两委”委员。2019年4月,村里建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站,她被确定为 “社会救助主动发现信息员”,谈及村里的社会救助对象和低保边缘户,她如数家珍。
  “社会救助主动发现信息员”是连接政府和困难群众的桥梁,目前,顺义区共有500余名像解华这样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信息员”。顺义区在“托底线、救急难”的基础上,依托区、镇(街道)、村(社区)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整合基层网格员力量,在配备社会救助信息员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党员等多方力量,以电话联系、入户走访等方式深入基层摸排,将主动发现困难群众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通过采取党员和困难群众“一助一”结对形式,推动由“群众上门求助”向“主动发现救助”转变,使救助工作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百姓需要。
  同时,顺义区委、区政府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全区“大党建”考评体系,以党建助推业务工作开展,直接评估各责任单位和镇街的救助工作成效。区政府常务会和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专题研究,制定《顺义区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建立以分管副区长总负责,区民政局局长为召集人,发改委、财政、人社等16个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改革试点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落实。目前,全区169个社区和426个村的基层党组织,都把社会救助工作纳入了村(社区)“两委”班子的议事日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2下放救助审批权限
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前材料多,还要跑上好几趟。现在只需要带着身份证、户口本去街道办事处填写授权书办理就行了,太方便了!”顺义区旺泉街道的张大妈捧着低保证激动地说。
  像张大妈这样能在短时间内办好低保,及时得到救助,得益于社会救助审批权限的下放。2019年,顺义区出台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低收入家庭救助审批权限下放工作实施方案》,在北京市率先将救助审批权限委托乡镇(街道)实施。为减轻基层负担,顺义区将核对流程进行了调整。受理后,先提交核对系统进行核对,核对结果出来后再视情况组织入户调查。同时,取消了民主评议环节,审批时限由原来的“23个工作日+7个自然日”缩短为“15个工作日+7个自然日”。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低保、低收入申请材料复杂的问题,顺义区取消了收入凭证、残疾等级证明等材料,申请人只需提交本人以及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扶养人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原件,并填写《社会救助申请(定期核查)表及授权书》即可,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惠民”。
  审批权限下放的同时,全区推行“互联网+救助”同步服务,将区、镇(街)53个社会救助服务电话向社会全面公开,还公布了“顺手办”“北京通”等线上申请渠道,困难群众通过手机客户端就能申请低保、低收入、临时救助等事项,实现救助事项网上申请。一系列举措完善了社会救助服务机制,提高了社会救助的效能,切实落实了让困难群众“只跑一次”,打通了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



3有“温度”的精准救助
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需求


  牛栏山镇后晏子村村民刘奶奶,视力残疾。随着年龄增长,年近七旬的她越发觉得上厕所和洗澡成了生活大难题。社工机构了解到刘奶奶身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后,为她链接到适老化用具用品——坐便椅和拐杖。正在为冬季行动困难而担忧的刘奶奶,难掩喜悦之情说:“你们的帮助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在顺义,像刘奶奶这样有特殊救助需求的困难群众还有很多。针对这部分群众的救助,“精准”二字成为最鲜明特色。顺义区先后确定了370户困难家庭为“个性化救助”对象,精准识别困难群众的困境,精准制订不同的跟进方案。对困难群众的帮扶也更注重聆听困难群众的诉求,不再是单一物质救助,而是逐渐向物质和服务双重救助转变。顺义区还推进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将物资、资金帮扶与社会心理支持相结合,用专业个性化服务补充基本救助服务,满足了困难群众多元化的需求。


  有爱心,也有创新。针对困难群众在申请救助过程中反映较为强烈的财产认定和车辆限制等难点问题,顺义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工作的意见》,放宽家庭成员中有患重大疾病且名下拥有唯一一辆机动车情况的限制,对家庭财产认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家庭收入较低且成员中有特殊困难群体的情况,探索由“保户”向“保人”转变,将低收入家庭中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同时对城乡低收入家庭中的16周岁及以下未成年人和16周岁以上接受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学历教育的在校学生,按照本市当年城乡低保标准的25%发放生活补贴;对低收入家庭中罹患重大疾病的人员,按照本市当年城乡低保标准的35%发放生活补贴。
  目前,顺义区构建了“10+1+N”社会救助政策体系。“10”指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低收入家庭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取暖补助、物业补贴、临时救助;“1”指慈善、社会保险等社会力量补充救助;“N”指困境老人、困境儿童、困境残疾人、支出型贫困人口等群体的“个性化”救助服务。同时,区民政局、发改委等9部门加强协调联动,进一步细化特困供养人员医疗、丧葬等方面救助,增强政策可操作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互助为补充的“顺义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已悄然形成,一张有“温度”的兜底保障网正在让更多困难群众的生活更温暖更幸福。
(文中救助对象均为化名)

发布人:f8cb****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