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孝为第一。
执笔:陈芳
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作为父母,除了希望孩子能够成家立业,当然也同样希望老有所依,可是真正能够安享晚年的老人却并不多。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
老人的现状
调查显示,截至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人在2.4亿左右,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80%左右的老人仍由子女赡养。
其中一些“124”家庭压力巨大,有多个子女的老人在赡养方面的情况也并不乐观,许多老人被子女“踢皮球”式赡养。
而部分自主养老的老人,选择养老院或者护工上门,在身体方面得到了不错的照顾,可是在心理上仍然是难以满足的,常年子女不在身边的冷清,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倍感孤独。
网上一位网友的发言激起众怒:她说一般主动要求照顾父母的子女基本上都是因为父母本身就拥有高额退休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得到父母的退休金,还有人帮忙照看孩子,即使这样,也并不能给父母高品质的晚年生活。
每个人都希望孩子以后能孝顺自己,谁也不想养出一个白眼儿狼,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和小时候的一些表现息息相关。长大后孝顺父母的孩子,往往从小就有以下特征,发现一个就等着享福吧——
1、理解父母
家长在家做家务、打扫卫生的时候,有时会存在忙不过来的情况,这时候孩子主动提出帮忙,帮助家长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过这一个小小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孩子对父母有没有同理心,能不能体谅父母。除此之外,孩子的自觉性及自理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理解父母的辛苦与不易,那么长大之后也必定能够看到父母的付出,从而孝顺父母。
2、关心父母
一般父母工作或者外出时,孩子通常会问清楚父母什么时候回来或者希望他们早点回来,父母受伤或是心情不畅时孩子也会守在父母身边询问关心父母。
其实孩子粘着父母,也是在意父母的一种情绪的表达,想要关心父母,希望能知道父母的动向。
3、愿意和父母分享
小孩子所有的行动都是感情最直接的表现,没有哪个小孩子不贪嘴,不护食。一旦到自己手上的东西别人怎么都拿不走,有时候连父母索要都不行。
但是有的孩子却会主动跟自己的父母分享自己的食物,有什么好吃东西都会让爸爸妈妈一起尝一尝,有什么好玩的东西也会主动给爸爸妈妈留一份,即使不知道这个东西爸妈是否有用。
愿意跟父母分享,通常说明爸爸妈妈在孩子心中的分量,这样的孩子往往小时候乖巧懂事,长大后更是孝顺。
一份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显示:从小培养愿意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和愿意与父母分享交流的孩子,78%的孩子长大后都比较孝顺父母。
好的孩子一定有好的家教。很多孩子没有这些优秀的品质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孩子的“孝”,还得这样教:
1、很多孩子在家庭中,不会去体谅父母,其实跟父母的溺爱有关系。很多家长害怕孩子辛苦或者受累,家里的活一点也不让孩子插手,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在孩子想要帮助时,家长应该拿出一些比较轻松的事情交给孩子,或者即使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受累也应该让孩子了解这件事情本身的正确性。
有的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也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进行善意的培养,教化他们自理能力的同时学会与家长分担一些琐事。
2、有的家长在孩子频繁询问的时候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有的就是会不予理会。其实父母这种态度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的个人品德发展是不利的。
其实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回应孩子的关心,并表示出开心、欣慰的情绪。让孩子了解到自己做这件事情是正确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样他们不仅能从中获得安全感,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
3、一般小孩子都有的通病就是“自私”,但是其实就是占有欲强,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让别人碰,但是这种行为是非常不正确的。
小的时候可能只是零食和玩具,长大了就有可能为了占有一些东西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而且自私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利己主义,想要其孝顺父母,基本不可能。
因此,如果孩子从小就有这种占有欲,家长应注意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改掉自私的行为和心理,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幸孕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般父母如果孝顺或者优秀,那么在其言传身教下,孩子必然也能孝顺优秀,因此,在培养孩子的同时,父母永远不要忘记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