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马鞍山“四有一畅”工作法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小康
2021-01-30 18:14  浏览:70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发布信息 广告合作 软文发布

2021新年刚过,马鞍山市薛家洼退捕渔民“三姑娘”陈兰香创办的劳务公司就接到了开业后的第一笔业务:一家菜市场的保洁工作。


退捕渔民三姑娘创办劳务服务公司。

陈兰香,阴差阳错叫了半辈子“三姑娘”,1995年结婚后随丈夫在薛家洼水域捕鱼,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水上漂”生活。2019年5月,“三姑娘”一家响应号召,收网上岸,住进了政府安置的新房,一家人还全部办理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三姑娘”的丈夫加入了护渔队,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她自己则和一帮退捕渔民开办了一家劳务公司并于去年底正式开业。

“三姑娘”一家的变迁,正是马鞍山一万多名渔民顺利退捕转产的一个缩影。

2019年7月份,马鞍山市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渔民退捕转产工作,全市共拆解各类渔船5651艘,2984户10757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告别“水上漂”。

为帮助这些世代以船为家的渔民顺利退捕转产,实现退得出、稳得住、能小康,马鞍山市探索实施了 “四有一畅”工作法(即保障渔民上岸后有房住、有工作、有学上、有社保以及心情舒畅),彻底解决了渔民的后顾之忧,创造出“禁得最早、做得最好”的马鞍山经验。

退得出——一万多渔民三个月时间全部收网上岸

薛家洼,一处长江天然港湾,曾聚集着223条各类渔船、生活着507户渔民。这其中,就包括“三姑娘”一家。


安徽省长江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主会场设在当涂县太白广场 。

随着长江生态的恶化,渔民的生计也日渐艰难。打了二十多年的鱼,“三姑娘”对长江渔业资源的变化印象深刻,“以前有名的长江刀鱼,近几年越来越少了。以前很常见的江豚现在也很少见到了。”

2019年4月底,以长江生态环境整治为主题,马鞍山市渔民退捕转产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拉开了该市长江干流、重要支流渔民退捕转产工作的序幕。

薛家洼,成为首战之地。

为啃下这个“硬骨头”,有关部门在薛家洼设立临时指挥部,24小时现场办公,成立专班、强化督查、纳入考核;实施政策宣讲、公示补偿标准、现场解决问题……每天的 “渔船拆解工作日报表”在次日早上8点前准时放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案头。

2019年5月26日,薛家洼水域渔民全部收网上岸,首战告捷。

渔民退捕转产工作顺利推进的背后,是马鞍山提前下出的“先手棋”。2016年起利用渔业油价补贴政策改革调整,提前退出捕捞渔船504艘;用活用足渔民安居工程,让符合条件的渔民上岸安家;在捕捞许可证、船舶登记证、检验证“三证合一”工作中,全面摸清渔民和渔船底数,建立起“一户一档”、“一船一档”;2019年退捕转产工作启动前,市、县(区)成立包保工作组,上船入户宣传禁捕退捕意义和政策,面对面解答渔民疑问和关切,尊重渔民合理诉求。

2019年7月底,马鞍山市共拆解各类渔船5651艘,所有网具和随船渔具也一并回收并全部销毁,2984户10757名渔民收网上岸。

整个退捕工作仅用时三个月,比全国时间表提前一年半,且无一例上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稳得住——织密退捕渔民“保障网”

如何妥善安置渔民,让渔民既能退得出,还能稳得住,考验着相关部门的决策智慧。


安徽省长江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主会场设在当涂县太白广场 。

这是一道棘手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难题。马鞍山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上岸渔民建档立卡。全市退捕渔民共2984户、10757人,是安徽全省沿江地区退出渔民最多的地区,建档立卡为的是摸清底数,并据此为上缴渔船渔具的渔民发放补贴。

经过前期摸底后,渔业部门邀请第三方机构对渔船进行丈量评估,评估结果及时予以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与渔民签订渔船拆解协议。公平公正公开,全程阳光操作,受到广大渔民的欢迎和支持。

“三姑娘”一家与政府签订渔船拆解协议后,拿到了住家船、生产船、辅助船和过渡性补贴共20多万元,并在市区的安置小区买了房,搬进了近百平方米的新居,正式告别了“水上漂”,从“渔民”变“市民”。

为切实解决退捕渔民后顾之忧,马鞍山市先后制定了渔船拆解补偿、转产渔民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就业帮扶、子女就学等6个方面具体政策,先后投入中央财政1.323亿元、省级0.213亿元、市县两级资金1.25亿元,实现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家庭成员应保尽保,全面保障渔民上岸后的生计。


渔民上岸。

在全省、全国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人社部门积极探索制定政策,借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精心统计测算、多方征求意见、实事求是设定标准,在全国率先出台《马鞍山市退捕转产渔民养老保障办法》,将16周岁及以上退捕转产渔民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给予代缴1500元或2000元的保险费,连续代缴15年;60周岁以上人员,将15年保费代缴2.25万元一次性计入其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个人账户,每人每月增发基础养老金161.87元;对已享受职工保险待遇的直接补贴给其本人。

不仅是代缴养老保险,该市还鼓励劳动年龄段退捕渔民积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可按规定申请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使退捕渔民退休后的晚年生活更加充裕。

截至目前,全市符合参保条件的9099名退捕渔民,已通过政府代缴或补贴保费形式,全部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1264名60周岁以上人员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

能小康——就业帮扶助力退捕渔民开启新生活

46岁的蔡小花从小在渔船上长大,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不过现在,他已经完成了从下河捕鱼到包塘养鱼的转变。

2019年退捕上岸后,蔡小花联合3个合伙人,申请政府贴息贷款60万元,在该市博望区新市镇釜山村承包了200亩水塘,养殖青虾、螃蟹和鲢鱼。“包塘有补贴,技术有指导,遇到好年景,一年能挣个几十万。”蔡小花对自己的养殖事业信心满满。

住房有了着落,也有了养老保险,但很多渔民心里还是飘着,一个很大的担心就是,自己上岸了,到底能干些什么?读书少、年龄大,这些都是他们重新就业的硬伤。


2020年12月31日上午,马鞍山市长江禁渔水上执法队伍开展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活动。

安家容易,安心难。为让渔民上岸后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顺利实现转产就业,马鞍山市出台了多项就业帮扶政策,千方百计为渔民解决就业问题。创新建立“1+2”帮联机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组织专场招聘、推动企业招录、开发兜底岗位、退捕渔民转产“捕转养”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分类施策、精准推介,统筹推进退捕渔民转产就业。

该市在帮助渔民转产就业时充分考虑渔民的多年习惯。渔民亲水爱鱼,有关部门就在“捕转养”方向开发就业岗位。目前,全市已建成“捕转养”3000余亩,惠及退捕渔民300余户。预计2022年,将发展“捕转养”6000亩。

告别“水上漂”,打拼新生活。

韩晶翠和丈夫发挥优势,在超市承包了专柜,搞起了水产销售,生意红红火火;徐喜根放下了鱼叉和渔网,拿起了电焊,成了一名产业工人;蔡来保则加入护渔队,从“捕鱼人”变身“护鱼人”……一个个昔日捕鱼“老把式”,凭着自己的意愿和技能开启了新生活。

截至目前,全市6300多名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实现再就业,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率逾97%。

(文/陈邦兵 通讯员/汪清)


发布人:82da****    IP:125.64.47.***     举报/删稿
国内展会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